(三)渠首工程建设
新疆河流绝大部分属山溪性河流,年内洪枯水量相差悬殊,加之河源天然植被极差,每逢暴雨或融冰化雪形成的径流,挟带大量泥沙,顺流而下,给防洪和灌溉引水造成极大困难,故修建渠首引水工程极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经济技术落后,且水权分散,虽也修建了不少分散的引水设施,但实际上都只是一些简陋的无坝引水口。这种引水口每遇洪水,导流堤即被冲毁,洪水过后需重新修复,年年都需投入大量劳力、物力,给灌区农民造成极大负担。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于1956年开始修建现代的永久性引水渠首,水利部聘请前苏联水利专家来新疆指导工作,把前苏联中亚地区费尔干式渠首模式介绍到新疆,成为新疆第一代人工弯道式渠首工程。但实践证明,并不很成功。主要是因为新疆河流情况与中亚河流情况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新疆水资源紧缺,要求的引水比很大。经过水利科技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改进,成功地创造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人工弯道式渠首,即根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修建了无坝引水式、底栏栅式、拦河闸坝式、分层式引水渠首,使用效果良好。经过40多年的建设,新疆大多数河流上都已建成了较为现代的永久性引水防沙枢纽。截至1995年,新疆建成引水流量大于每秒1立方米的各类引水渠首417座,总引水能力近每秒7 000立方米,年引水能力460亿立方米,为新疆国民经济各业用水提供了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