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藻加工业
山东省海藻加工业主要是海带制碘工业。1952年曾呈奎等专家首次从马尾藻中提取了褐藻胶。1957年,青岛实业酒精厂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褐藻胶生产车间。1959年,纪明侯、张燕霞等专家开始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研究。1965—1968年,在青岛又成立了海带制碘攻关小组,首次提出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工艺。自1968年起,山东的海带制碘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78年,全省建成19个生产厂,年产碘76. 8吨,甘露醇1 091吨,褐藻胶4 086吨。1979—1981年,因褐藻胶滞销,有9个厂被迫转产,仅有10个厂家继续生产。
1982年,海带制碘工业由医药口划归水产部门,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1983年始有转机,年工业总产值为4 281万元,补贴后盈利451万元。1984、1985两年猛攻产品质量,开辟了国际市场,拓展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省共产碘56.87吨,褐藻胶2 882. 02吨,甘露醇1 364. 89吨,总产值5 113万元,补贴后利润203.4万元。“七五”期间,海带制碘工业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并有新发展,1990年全省共产碘95.91吨,褐藻胶4 936.73吨,甘露醇1 877.96吨,分别比1985年提高了40.7%、41.6%、27.3%,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胶4 105吨,比1985年翻了1番,占全国出口量的78%,实现利税1 987万元,占全国的55%。
山东省的水产加工品有许多名优产品,质量好,独具特色,饮誉中外。据载,清代山东的海产加工品已出关渡洋,有的名列海味八珍。1915年,在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示会上展示的海产加工品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崂山洋粉公司和山东洋粉有限公司展品获水产品金牌奖,海阳县的“金丝鱼翅”获水产品优等奖银牌,胶州市的大鱼翅获一等奖铜牌。50年代,山东加工的干刺参、“成山头鱼翅”、“瓦屋石干贝”、金钩海米、龙须海米、寿光蛏干、日照扁米等海产品,畅销国内、远销东南亚各国。80年代,山东水产加工业迅速发展,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涌现出了大批名、优、特、新产品。如青岛海洋大学研制的“藻酸双酯钠”获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金奖,“人造皮肤”获尤里卡发明金奖;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生产的“晶岩牌”褐藻酸钠,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场生产的“海星牌”甘露醇,黄海海藻工业公司生产的“明月牌”精碘,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生产的“双鲸牌”乳白鱼肝油,均获国家银质奖;“飞轮牌”茄汁鲭鱼、“黄海牌”冻粉、“双鲸牌”烤鱼片等24种产品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渔港牌”冻墨鱼片、龙须海米、“安月牌”碘等26种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