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果
广西山地丘陵和气候条件均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水果。早在汉代,广西果树栽培已相当兴盛。广西水果资源十分丰富,已经查清的有43个科,110个种和变种,700多个品种和品系。其中沙田柚、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芒果等名特优稀品种尤为出名。1949年水果产量为8.58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省人民政府曾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种植果树,1952年总产达到8.75万吨,比1949年增长1.98%;1953年总产为9.4万吨,比1949年增长9.56%;1955年产量下降为4.95万吨;1956年产量开始回升;1959年再上一层楼,总产达到15.45万吨比1952年增长76.57%。自1960年到“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由于强调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水果生产被忽视,又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到1969年水果产量仅有2.27万吨,大大低于1949年的水平。1974年以后,更错误地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口号,集体果树无人管理,私人果树遭受破坏,水果产量比1959年减少9.4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方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取消了水果统购,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水果生产连续3年获得增产。1980—1982年,平均每年增产4.6万吨,1983年水果产量达到27.65万吨,比1978年增长73.4%,平均每年递增22.7%。1984年自治区相继建设了兴安、灵山、钦州、玉林、恭城、灌阳等14个柑桔生产基地和南宁市郊区、防城、钦州等3个菠萝生产基地,还有荔枝、龙眼、香蕉生产基地,并开始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还大力加强对水果生产的领导,从资金、物资方面积极扶持水果生产,每年扶持水果生产资金达4 000—5 000万元,化肥近2万吨,各种农药3 000—4 000吨;并不断完善生产承包责任制,培训技术队伍,加强果园的科学管理,这一年水果生产出现了新局面,种植水果面积12.53万公顷,总产量达33.25万吨,其中柑桔产量达14.7万吨。
1985—1992年水果生产持续增长,1995年种植果树面积达13.93万公顷,水果产量增至38.82万吨。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水果生产的通知》以后,广西每年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了水果开发的力度,平均每年以扩大3.45万公顷的速度发展,到1992年种果树37万公顷,总产161.1万吨,人均水果占有量36.79公斤,比1978年面积扩大32.07万公顷,扩大6.51倍;总产增加145.2万吨,增长9.10倍;人均占有水果量增加32.07公斤,增长6.84倍。种植水果最多、面积最大的是玉林地区,共种植6.14万公顷,占全广西水果面积的16.59%,产量28.15万吨,占广西水果产量的17.47%。1992年已经种果1万公顷以上的有北流市1.65万公顷、玉林市1.24万公顷、灵山县1.34万公顷。广西各主要年度水果产量情况如表3-2-4。
由于1986年以后加强了广西名特优水果的基地建设,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菠萝、芒果等六大水果发展迅速,其产量所占比重已由1990年的44.6%,上升到1992年的56.04%,2年时间增加11.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