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水利电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西青区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95年共开挖疏浚二级河道11条,总长度210千米,兴建国有排灌站24座,安装机组88台套,总装机容量12 755千瓦时,总排灌能力166立方米/秒;拥有农用排灌机械3 829台,动力70 353千瓦;建成蓄水能力3 150万立方米的中型平原水库1座;打机井589眼;修防渗渠道236千米;发展喷灌机285台套;开挖田间干渠118条,支渠1 159条,斗渠2 990条。田间配套建筑物有:桥154座、闸1 094座、涵2 378座,大小泵点500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区13处。上述工程的兴建,使灌溉、排涝、治碱标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排涝达到十年一遇标准的有1.09万公顷,达到五年一遇标准的有1.03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3万公顷,其中保浇面积达到1.53万公顷,占全部耕地94%。有1.93万公顷的盐碱地得到了初步治理。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盐碱程度降低、防洪能力提高、排涝自如的菜粮兼作区,为发展城郊型经济发挥了强大的保障作用。
电力建设。境内有国有电厂2座,其中,杨柳青发电厂年可发电20亿千瓦时,已与京津唐电网并网,主要承担调整峰谷及保障地区用电负荷。全区拥有220千伏降压变电站两座,110千伏降压变电站5座,35千伏降压变电站36座,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200千米,35千伏输电线路688千米。全区已村村通电,1990年以后的电消费平均以每年8.5%的速度递增,其中工业用电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13.8%,1995年农村用电量31 290万千瓦时,其中: 工业用电22 844万千瓦时,排灌用电4 405万千瓦时,生活用电3 823万千瓦时。

☚ (二) 交通通讯   (四) 财政金融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津南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搞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开挖了三条二级河道,全长50.3千米。从1993—1995年由国家、区、乡镇、村及群众总共投入5 306.8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9项,完成乡镇骨干河道和干支渠清淤704条,总长度达639千米。全区利用河道以河代库,以蓄代排,蓄水抗旱。全区二级河道可调蓄水源500万立方米。至1995年全区共建成桥、闸、涵1 328座;引水工程二处,流量为30立方米/秒。从70年代起,以打井抗旱为重点,大力开辟新水源,至1990年全区总投资5 640万元,共打机井1 247眼,地下水年开采量达5 000万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农田和人民的生活用水需要。随着科技兴水的迅速发展,从1988年开始,大力推广暗管排咸工程,共铺设地下暗管可控制面积7 056公顷,使中低产田得以改造,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取得了可喜效益。至1995年底,全区灌溉总面积达1.41万公顷,占全区耕地的94%。旱涝保收面积达5 800公顷,除涝面积1.49万公顷,为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0年代区供电形成网络,1978年全区共有35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容量总和达6万千伏安,全区用电量为1.4亿千瓦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用电量的急剧增加,从1982—1995年全区共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6座,主变容量总和21万余千伏安,电变压器装机容量约19万千伏安。1995年全区总用电量达3.7亿千瓦时,其中工农业用电量3.28亿千瓦时。全区173个行政村全部通电。

☚ (二) 交通通讯   (四) 财政金融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经过50年的水利建设,全县已形成了上蓄中疏下排的水利系统,到1995年全县有大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3座、塘坝67座,总蓄水能力14.27亿立方米。于桥水库为国家级大型水库,总容量15.59亿立方米。有蓄、引、提灌工程3 609处,大中型排灌站62处,其中大型13处,小型固定排灌点256处,总流量281.73立方米/秒。有机井7 502眼,有效灌溉面积42 385.9公顷,实灌面积39 427公顷,占全部耕地的72%,旱涝保收面积34 246.2公顷。
20世纪60年代,蓟县形成了供电网,到1995年,全县高低压线路总长6 135.65千米,主配变总容量1 137 035千伏安。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35座,配电变压器4 108台,用电设备总计502 763千瓦,其中农村用电设备293 318千瓦,全县用电量71 248千瓦,其中农用电占36.5%。全县949个村已全部通电。

☚ (二) 交通通讯   (四) 财政金融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宝坻县坚持发展水利事业,长期地、大规模地进行水利建设。从1949—1995年,共动土石方1 996万立方米,使县内14条一、二级河道达到了十年、二十年一遇的抗洪标准;开挖干、支渠396条,总长1 790千米,其中万米以上干支渠25条;累计打机井12 928眼,年末实存4 394眼,其中机电配套4 298眼;深挖蓄水坑塘1 839个,总水面1 466.7公顷,蓄水能力约354万立方米;修建闸涵410座,其中建于一二级河道的63座,建于干支渠的347座;建永久性桥梁80座,累计42 722延米;兴建扬水站37座,装备机泵245台套,装机容量432 85千瓦,提水能力485.35秒立方米;兴建扬水点544座,机泵684台套,装机容量22 447千瓦,提水能力203.3秒立方米;建设大型蓄水工程两处,蓄水量6 130万立方米。到1995年底,全县排涝能力达到648秒立方米,排涝面积7.759万公顷,灌溉能力达到203秒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46万公顷,占全部耕地的83.2%,基本达到了旱涝保收。
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县内1958年开始通火电,1977年达到村村通电。到1995年底,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30座、配电变电器3 012台,总功率292 048千伏安,有高、低压线路5 372.8千米;当年用电总量27 239.8万千瓦时,其中农村用电21 778.9万千瓦时,占79.9%。

☚ (二) 交通通讯   (四) 财政、金融、保险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历史上,静海县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旱、涝、碱灾交替为害,困扰着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静海人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总结出“排、台、改、灌、林、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经验。1965年,条(台)田建设在全县推广。到1973年,全县建条(台)田5.87万公顷,基本实现了条(台)田化。条(台)田的建设,使千百年的盐碱地得到改良,它不仅能保证灌溉,以甜水压盐碱,还能使排水渠道通畅,使盐碱随水排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年都对条(台)田进行疏浚。到1995年,全县的盐渍土地全部实现了条(台)田化。
深渠河网工程。历史上,静海县多河少渠,致使出现有水不能浇田,有河不能排碱的局面。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后开展过两次渠道建设高潮。到1995年,全县共开挖排干、中间排干61条,总长95千米;支渠516条,总长2 261.8千米;斗渠4 423条,总长5 560.5千米。
闸涵站库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静海县建立了很多闸涵。至1995年,全县尚存各类闸涵1 626座,其中用于一、二级河道上的大型闸涵59座,用于干渠上的中型闸涵59座,用于干渠上的小型闸涵1 498座,用于水库配套的10座。扬水站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1995年,共建县管泵站24座,总装机159台套,总排水能力332.6秒立米。乡管泵站,总排水能力为8.2秒立米。此外,全县还有灌溉泵点391座,总扬水能力202.5秒立米,总灌溉面积5.04万公顷。团泊水库是静海县惟一的水库,始建于1977年,1980年春竣工。水库总面积51平方千米。
电力建设。1956年3月,建静海县火力发电厂,发电功率125千瓦。1957年,杨柳青发电厂始将电源送到静海县。1977年,全县达到村村通电。1987年11月,又投资7 000万元建静海县发电厂。其规模为2×2.5万千瓦燃煤机组。1989年12月,1号发电机组正式投入生产,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供电量1.35亿千瓦时。1995年,全县有10个电业所,14座35~110千伏综合变电站。全县总用电量78 242.4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4 516.6万千瓦时,工业用电67 357.0万千瓦时,农村生活用电6 368.8万千瓦时。1994年,国家电力部授予静海县“农村电气化县”称号。

☚ (二) 交通通讯   (四) 财政金融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为目标,从90年代初开始,连续在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疏通河道,改造、新建、维修各种水利设施,不断提高管护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县有大小排灌站(点) 339座,闸涵桥等设施5 475座,机电井2 171眼,其中农用机井1 789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5 92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0.8%;旱涝保收面积20 29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1.3%。宁河县由华北电网供电,境内设有22万伏变电站一座,11万伏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站12座,总容量为401 050千伏安。1995年,全县社会用电量27 966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6 561万千瓦时。全县285个自然村全部通电。

☚ (二) 交通通讯   (四) 农机装备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从1959年海河建闸后开始,至1965年兴建了4座大型扬水站,灌溉面积5 933.3公顷,涂涝面积8 733.3公顷。1970—1978年又兴建了3座中型水库,在汛期拦蓄行洪弃水。1974—1989年兴建了3处引水工程,建引水泵站4座,铺设倒虹吸管7条,长3 692米,水利配套工程开挖主干渠25条,长104千米。正常年份可确保3 300多公顷稻田和1 066多公顷菜田用水。从1970年开始试打井,至1976年初共打机井515眼,年提水量2 500万立方米。对干旱年份确保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末,为控制地面沉降,未再增加新井,至1995年尚存459眼,年采水量1 300万立方米,备缺水年份保菜、保秧使用。
塘沽区无区级自办发电厂,靠津塘、塘汉两条线路供电,现有变电站8座,其中35千伏变电站6座,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年为农村输电量10 764万千瓦时左右,农村日常用电基本满足。全区农业供电始于1956年,至1962年基本形成网络。

☚ (二) 交通通讯   (四) 财政金融 ☛

(三) 水利电力

(三) 水利电力

汉沽区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成一批泵站,实现灌排电气化,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同时加强了对蓟运河的治理,提高了抗洪的能力,修建防潮闸,解决了咸水为害的问题。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和管理。有干渠28条,支渠68条,桥44座,闸234座,涵65座,渡槽2座,国有灌排泵站14座,灌排能力为98.9立方米/秒,机井504眼。全区共有水库2座,库容总量为3 493万立方米,总灌溉面积达4 551.4公顷,占全部耕地的100%,旱涝保收面积达3 314公顷。
汉沽区电力供应全部依靠京津唐电网,汉沽变电站是京津唐电网的一座220千伏枢纽站,其容量为24万千伏安,还拥有2座110千伏站,容量分别为12万千伏安和3.15万千伏安。农村有10千伏线路138.28千米,低压动力线路184.95千米,照明线路122.1千米。配电变压器608台,共计56765千伏安,全区各乡镇、村已全部通电,年用电量为7 969万千瓦时,用电量年递增10%。

☚ (二) 交通通讯   (四) 农业科技 ☛
000115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