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柴油生产能力
山东省石油炼制工业在全国属发展较快的省份。60年代,随着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开发,山东省的石油炼制工业开始兴起。1963年,在青岛手工业管理局炼油厂(现为青岛石油化工厂)利用胜利油田落地油建成全省第一座小型炼油厂,省内开始正式形成柴油工业化生产。到1966年,该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实际加工量2628吨,轻质油产量达到600吨,其中柴油330吨。1967年,在胜利炼油厂兴建的国内第一套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级的大型联合炼油装置建成投产,柴油加工得到迅速发展。到60年代末,省内柴油年产量近70万吨。
70年代期间,石油炼制工业进一步发展。通过在济南炼油厂和青岛石油化工厂分别兴建年加工原油50万吨级的常减压联合炼油装置,在胜利炼油厂兴建第二套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的常减压生产装置,以及在东营、德州、济南、惠民、青岛等市地兴建一批小型炼油装置,使柴油的产量由1970年的69.5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188.5万吨,增长了1.7倍。至此,山东石油炼制工业的格局基本形成。
为了充分利用原油,提高包括柴油在内的轻质油的质量和生产率,80年代以来,各炼油厂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致力于增加二次加工能力,催化裂化技术作为原油二次加工的主要手段得到了全面发展。这期间,除了胜利、济南二家炼油厂通过基建和技改扩大了催化裂化生产装置之外,还在青岛石油化工厂、济南石油化工二厂、垦利炼油厂、临邑石油化工厂、胜华炼油厂、东明石油化工厂新上了一批催化裂化生产装置,省内催化裂化的能力达到400万吨。随着催化裂化能力的扩大和加氢处理、加氢精制等先进技术的采用,柴油的质量和回收率明显提高, 一批安定性能好的精制柴油和具有专门用途的高质量柴油,也在山东省石油炼制工业问世。
1990年底,山东省原油加工量达到1300万吨,柴油产量达到222.7万吨,比1980年增长了21.4%。柴油的主要品种有-35号、-10号、0号、10号以及-10号宽柴油、-10号军用柴油、0号宽柴油、20号重柴油等。其中胜利炼油厂所产-10号军用柴油获国家金质奖;青岛石油化工厂所产0号柴油获部优质产品奖。柴油炼制已经形成了包括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和济南炼油厂两个大型石油加工企业在内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石油炼制工业的重要行业之一。山东省历年柴油产量见表2-3-8。
表2-3-8 山东省历年柴油产量表
单位: 万吨年份 | 柴油产量 | 其中地方企业 |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 0.005 0.033 1.88 20.96 52.27 69.50 79.86 95.07 107.52 118.55 131.51 171.57 180.20 193.22 188.50 183.30 171.92 169.42 | 0.005 0.033 0.039 0.038 0.044 0.239 0.550 0.79 2.09 2.87 4.54 4.33 6.15 6.51 5.27 3.62 3.19 2.76 |
|
(续)年份 | 柴油产量 | 其中地方企业 |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182.80 185.50 189.41 199.35 209.84 204.05 226.03 222.69 | 7.51 8.17 10.96 15.43 19.20 22.97 29.61 35.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