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救灾救济工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救灾救济工作

(三)救灾救济工作

每逢灾害到来,各级中共党委、人民政府都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把救灾救济工作列为议事日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部署和安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措施,在组织动员灾区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同自然灾害进行积极斗争的同时,在中央的帮助下,省和地县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最大限度地拨出救灾款物,支持灾区人民安排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从1949—1990年,全省为各族灾民发放自然灾害救济费7. 36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7. 28亿元;地县财政拨款757.79万元; 民政部从1986年起对贵州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实行包干制,每年拨给4500万元),返销口粮894. 19万吨,其中,救济粮169. 42万吨。此外,还发放了大量的救济衣被、食品以及用于抗灾救灾的钢材、水泥、化肥、汽油、木材等物资。共救济灾民2 486. 34万户次,1. 09亿人次。其中,“七五”期间,发放救灾款2.88亿元,救济粮55万吨,救济衣被40多万套(件),救济灾民693万户次、2 999.9万人次。41年中,省内外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向灾区捐款373万元,粮食5 351.35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省各级政府及其职能机构民政部门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从贵州实际出发,采取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救灾救济与扶持生产相结合,有偿借助与无偿救济相结合的办法,变“输血”为“造血”,推行挂牌救济,建立救灾基金制,发展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开展扶贫扶优,进行救灾合作保险试点,对传统的救灾救济方式进行改革,使各级政府自我调济能力和广大灾民自我保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农村救灾救济体系也日趋完善。
1.有偿借助与无偿救济相结合。即坚持保重点的原则,对农村中既无钱、无劳动能力,又无自救能力的救济对象实行挂牌无偿救济;对暂时有困难,缺粮又缺钱,而有自救能力的对象实行有偿借助,努力减少救济面。在方法上,实行救济政策公开,救济对象公开,救济标准公开,救济数量公开,群众评议,乡政府批准。在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后,确认对象,张榜公布,对救济对象实行挂牌管理,群众监督。这样做有效地克服了救灾救济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减少了无偿救济面,杜绝优亲厚友、挪用挤占等现象,使有限的救济粮款发挥了较好的效益。1989年后,全省普遍推行了挂牌救济,救济面从原来的30%下降为16%。
在确保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对那些有生产能力的困难户,通过救济粮救济款的有偿借助,帮助他们开展生产自救,安排生活,克服暂时困难,脱贫致富。从1988年开始,全省各地对有劳动能力、有调剂能力和偿还能力的缺粮户采取有偿借助办法进行安排。到1989年5月,全省有54个县(市)、265个区、1265个乡开展了有偿借助工作,共发放有偿借助粮2 427万公斤,有偿借助款666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2. 1倍和3. 6倍。有偿借助的开展,有效地克服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了灾区困难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的自我保障意识。
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在确保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将中央和贵州省地方财政每年用于自然灾害救济的部分经费用于扶持贫困户、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各地本着“扶老”、“扶本”的原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坚定贫困户、优抚户脱贫意识;另一方面从发展生产入手,帮助组织开办种植、养殖、采矿、加工等经济实体和经济联合体,大搞多种经营,开辟生财之道,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1985—1987年,从自然灾害救济费中安排1740万元,重点扶持纳雍、荔波、印江、普定、水城、望谟、三都、织金、德江、榕江、台江、毕节、沿河、盘县、紫云、丹寨、普安、剑河、罗甸19个贫困县(特区)开办加工、采矿、运输、养殖、种植、饮食服务等企业和经济实体。1984—1990年,全省发放救济扶贫资金7 084.1万元,扶持灾区贫困户和优抚对象53. 97万户,共创办各种类型的救灾扶贫经济实体近千个。通过扶持,有19.09万户摆脱了贫困,一些救灾扶贫经济实体向附近群众扩散技术,组织和帮助群众发展种植业,农副土特产和原材料加工等,有的已成为当地骨干企业。1986年11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首次全国扶贫扶优工作经验交流会暨表彰大会,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遵义县民政局、独山县扶贫扶优服务中心等15个单位和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小箐村党支部书记刘元举等3名个人被授予“扶贫扶优先进集体”、“扶贫扶优先进工作者”称号。
2.建立救灾基金制。198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贵州建立省、地、县救灾基金制度。根据黔府议(89) 5号纪要,省、地、县各级可以从当年下拨的自然灾害救济费中,用一部分通过有偿借助投放建立省、地、县救灾基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联合制定了《贵州省救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年度预算自然灾害救灾款中有偿借助收回部分,“双扶周转金”回收部分等资金作为救灾基金的来源,用于安排灾民生产、生活,兴办救灾工程项目和经济实体,扶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开展农村救灾合作保险等。1990年末,省、地、县三级筹集救灾基金5 030. 6万元,其中,项目投放3 792. 9万元,银行存款1 237. 7万元,大大增强了各级抗灾救灾的自我调剂能力和应变能力。
3.发展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储金会是一种“村本位”的群众互助性经济组织。其宗旨是应急解难,救灾扶贫,资金来源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筹集,以个人为主。储金会实行民办、民管、民用,资金实行有偿使用。1987年8月,遵义县团溪乡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接着,各地农村的储金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发展较快的安顺地区10个县109个乡,一年内建立了424个储金会。1989年11月,省民政厅在安顺市召开全省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经验交流会,推广安顺地区的经验。截止1990年底,全省储金会发展到2 232个,入会农户51. 56万户,筹集资金982.3万元,粮食6.13万吨。几年来,储金会在贵州的救灾扶贫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发展情况看,储金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州村级经济的不足。织金县金龙乡老街村储金会资金额已超过50万元,增加了用于农业发展投入和商品经济的投入,村民的生产、生活随之大为改善;
❷在农村双层经营中逐渐发挥“统”的作用。储金会凭借集聚起来的资金和管理队伍,为会员提供统一购买化肥、良种、农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❸从根本上打破了社会保障体系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的旧体制,形成了“国家出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新模式。目前,贫困地区的储金会主要是搞好扶贫救济工作,中等地区以上则开办一些福利事业。如安顺市云峰乡本寨村储金会办起了医疗室,会员免收挂号费,同时还办起了幼儿班,解决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储金会对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养老补助费已成为一条“多功能”的保障线,在贵州农村社会保障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4. 开展农村救灾合作保险试点。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87)5号文件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由民政部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对实行救灾经费包干的省(区)选择一个中等经济水平的县进行农村救灾合作保险试点。贵州经省政府同意,湄潭县被列为合作保险试点县之一。这个县地处黔北,经济发展属中等水平,全县每年旱、涝、低温、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交错发生。救灾合作保险试点从1987年6月开始,先在湄潭县鱼合、金桥、新石3个乡的部分村开展农房、劳动力和水稻3个险种的保险试点。1988—1989年试点扩大到全县48个乡镇,开展了农房、耕牛、劳动力和水稻的单项保险,四项收费合计32万元,共赔付11.29万元,结余资金20.71万元。1990年起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上述4个险种的综合保险,即以户为单位,每年每户交费13元,遭灾后每户享受其中一个险种的一次赔付,连续交款15年不变。1990年共收保险费16.91万元,除赔付额外,盈余额为8.86万元。湄潭县农村救灾合作保险逐步从依靠国家拿钱救济的传统作法,改变为个人投保、集体和国家辅助理赔的作法,形成自我保障为主良性循环的救灾制度。

☚ (二)救灾救济法规   二、五保户供养工作 ☛
000131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