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 上海农业在全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上海开始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 从80年代初期开始, 发挥区位条件优越、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依靠科技创新,调整结构布局, 朝着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 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主要副食品产量成倍增长,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与1978年相比, 全市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倍多, 按可比价格计算, 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 其中, 1988—1999年达到4.7%。主要副食品产量实现了成倍增长 (见表1)。

表1 1978、1999年上海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比较

单位: 万吨
年份粮食油菜籽蔬菜猪肉禽肉鲜蛋牛奶海水产品淡水产品
1978
1999
260.88
208.20
11.63
12.98
150.36
336.97
12.86
25.85
3.46
32.10
2.28
15.57
6.34
25.95
19.59
12.28
1.81
15.39

“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稳步推进。良种使用覆盖率超过80%, 保护地设施面积约4 000公顷 (其中引进国外现代化温室30公顷, 国产智能化温室30公顷, 连栋大棚50多公顷,单栋大棚1 667公顷, 简易大棚2 000多公顷)。农业科技广泛运用。水稻轻型栽培、双膜育秧、无土栽培、温室养鳗 (蟹、鳖)、网箱养鱼技术普遍推广。水稻“三弯腰”基本解决。农业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1999年, 全市平均每公顷稻谷产量达到8吨, 比1978年提高44%; 全市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农业总产值2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1978年增加3.4倍。
(2)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在水利建设上,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一线海塘、江泖圩堤为主的防洪挡潮工程体系, 以骨干河道和水闸泵站为主的分片治理工程体系, 以乡村河道和水闸、泵站、渠系配套为主的农田排灌工程体系。全市2 323公里江湖圩堤有73%修建了护岸工程, 4.67万公顷低洼、盐渍和半低地进行了初步治理。“九五”期间, 又组织实施了西部地区防洪除涝配套工程、海塘达标工程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按照以点为基础,点、线、面、片相结合的规划要求,已建成约2万公顷“三高”农田。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机事业稳定发展,郊区农业的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9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51.1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抛秧、机直播面积占水稻面积的80%以上,机收面积占粮食收获面积的65.3%。运用免耕法、机播、抛秧等现代农艺栽培技术面积已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质产品形成品牌。1999年,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43.1%,比1978年下降了30.8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分别占41.3%和15.2%,比1978年上升了21.2和10.5个百分点。从80年代中期以来,种植业先后调整了粮食作物耕作制度、经济作物品种结构和蔬菜、副食品基地布局。畜牧业内部的肉类生产结构发生了重要调整,从1993年起,禽肉产量超过猪肉,草食动物饲养也增加较快。渔业内部,受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海水产品产量持续下降,淡水养殖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26.8万吨水产品总量中,淡水产品比重首次超过海水产品,占54.5%。
各类特色优质蔬菜、瓜果、畜禽和水产品生产的品种增加,品质提高,规模扩大,成为上海农业的重要增长点。形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形成了“阿强牌”白玉蛋、“绿妮牌”西甜瓜、“宝杨”黄瓜、“联峰牌”蜂产品、“绿岛牌”无公害蔬菜以及“大江”鸡、“大盈”鸭、“大盛”牌鹅、“红太阳”肉制品、“光明牌”乳制品、“寒优湘晴”优质米等新老品牌,在市民中已有一定知名度。
(4)规模经营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框架。随着近年来土地整理和高优高农田建设的推进,郊区农田的连片规模进一步扩大,农田基本建设更加完善,种植业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商品粮田的60%和蔬菜生产的50%实行了规模经营。同时,80%的畜禽养殖场实行了规模经营,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养殖场。奉贤申兰公司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4万头,大江公司年上市肉鸡4 000万羽左右,金山浦江蛋鸡场年饲养蛋鸡20万羽,市牛奶公司第7牧场奶牛存栏2 400头。
经过“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结构调整,上海农业初步形成了生产基地化、布局区域化的新格局,各区县拥有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作物主导产品。如南汇县的西甜瓜、水蜜桃,青浦的水产品,松江的家禽、饲料,嘉定的葡萄、草莓,奉贤的黄桃、方柿,农场的柑橘、出口蔬菜等。
(5)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资源配置范围有所扩大。1999年,上海农业的商品率达到82%,比1978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以上。除稻谷等个别农产品仍下达计划外,其余都已放开经营,由生产者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生产安排。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优质优价加快推进。上海农业更加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步伐加快。至1999年底,共批准农业“三资”项目540家,吸引合同外资10亿美元。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生产基地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已突破行政界限,实施基地外建、联建,已经或正在外省市建立奶牛、蔬菜制种、粮食、饲料等各类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大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郊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2倍。按照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工业素质、优化三产结构的思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1999年,在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6.8%,比1984年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57.3%,比1984年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35.9%,比1984年上升18.3个百分点。1999年,上海郊区财政收入159.3亿元。其中,县(区)级收入9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481元,扣除物价因素,相当于1978年的4倍。
这一时期以农业发展为主线,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推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1985年)。改革开放后,上海郊区的养殖业较早地实行了联产到劳、到户的承包责任制。但在种植业方面,与全国多数地方相比,进展较慢。原因是,上海郊区的人民公社虽然存在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妨碍了合作经济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但在国家和城市的支援下,三级经济都已形成实体,农业机械、设施等固定资产较多,生产水平较高。因此,在1981年9月提出“三不规定”,即不搞包产到户,不搞分田单干,不搞口粮田,而提倡“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生产责任制。1981—1982年,主要是提倡专业队、专业组承包的联产计酬责任制。1979年底实行联产到专业队、专业组的生产队只有809个,占生产队总数的2.8%;1980年秋发展到占生产队总数的9.1%,1981年秋发展到占54.4%,1982年秋发展到占88%。同时,郊区的包产到户也在发展,到1982年的不完全统计,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有632个,另外有582个生产队的社员分了口粮田。群众的实践和大包干责任制显示出来的生命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82年底,市委宣布取消原来的“三不”规定,积极推广种植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养殖业的专业承包、包干分配责任制。至 1983年5 月, 郊区95.4%的生产队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时, 开始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和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的体制。郊区从1983年开始在嘉定县进行政社分设试点, 当年7月, 该县各乡镇普遍建立了乡政府。到1984年6月, 郊区206个人民公社全部实行政社分设, 普遍建立了乡政府, 公社管理委员会只负责经济工作。1987年5月, 市农委决定, 乡镇经济联合社取代公社管委会, 成为乡镇政权机构领导管理下的集体经济组织。
调整生产关系,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总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1984年,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农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加57%。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元, 仅比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少7%, 是上海历年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上海农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在大农业方面,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4%下降至1985年的50%, 减少了24个百分点, 牧业由1978年的20%上升至1985年的39%,增加了19个百分点, 渔业由 1978年的5%上升至1985年的9%, 增加了4个百分点。在种植业内部,从1985年开始, 一是大幅度调减双季稻面积, 比上年减少6.13万公顷, 减40%, 二是大幅度调减棉花面积, 比上年减少2.33万公顷, 减25%, 1986年又减少3.87万公顷。经过几年调整, 郊区形成了以“麦 (油) —稻”轮作为主的耕作制度。复种指数有所下降, 但效益有所提高。1985年与1978年相比,主要农产品产量表现为 “两减四增”: “两减”, 一是粮食减少47万吨, 减18%; 二是棉花减少7.2万吨,减60%。“四增”, 一是油菜籽增加3.7万吨, 增32%; 二是猪肉产量增加4万吨, 增32%; 三是鲜蛋上市量增加6.2万吨, 增2.7倍; 四是淡水产品增加3.5万吨, 增1.9倍。
这一阶段, 农村经济开始全面发展, 特别是社队工业发展加快, 1978—1985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5%,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上海农村一直到60年代仍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1978年以后, 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 二、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农业。至1985年,郊区国民生产总值中, 农业比重已下降为20.9%,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9.1%。同时, 劳动力的行业结构也起了很大变化, 至1985年, 已有近60%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 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减少了近100万人。劳均创造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869元增加到1985年的2 827元, 实际增长1.14倍。
2.第一轮 “菜篮子” 工程建设阶段 (1986—1992年)。上海城市人口众多, 年副食品消费量达数百万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副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市场、保障供应, 市委、市政府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开始把副食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作为一项完整的 “菜篮子” 工程来抓。早在1985年11月, 当时担任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就到郊区9个县了解情况, 检查工作, 并就郊县当前工作、农副各业生产以及如何解决好市民的 “菜篮子” 问题同县、乡干部座谈。接着,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郊区经济的“一二三四”方针, 即城乡一体化; 郊区农民口粮立足于自给, 城市主要鲜活副食品供应立足于郊区; 农工商三业协调发展; 把郊区建设成副食品生产基地、城市工业扩散基地、外贸出口基地、科研中试基地。1987年12月, 市政府召开会议,部署本市建立副食品生产基金会工作。1988年4月30日, 市长朱镕基在当晚电视讲话中宣布,“要把‘菜篮子’ 工程作为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突破口来抓”。同年8月11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副食品工作会议,市长朱镕基主持会议, 市委书记江泽民号召全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 都要为 “菜篮子工程” 尽心尽力,争光添彩。第一轮 “菜篮子工程”正式启动。
1988—1990年, 市、县两级副食品基金会共筹措9.46亿元资金用于 “菜篮子” 工程的生产基地和配套体系建设。资金使用的原则是: 新建和改扩建并举,以改扩建为主; 大、中、小型并举, 以中小型为主;国营、集体和个体并举, 以集体为主。3年中, 郊区新建、扩建了384个千头以上规模的猪场, 年新增上市肉猪53万头, 市区的猪肉自给率从25%上升至30%; 新建、扩建了97个万羽以上规模的蛋鸡场,年新增产蛋能力3.3万吨, 自给率从70%上升至85%; 菜地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 固定和半固定式喷灌面积近1万公顷, 占实有菜地面积的89%。管棚栽培面积1 000公顷, 占大田蔬菜面积的10%左右, 还建成了245个蔬菜种子场和1 260个净菜加工点; 郊区精养鱼塘面积增加到10 666公顷, 年上市淡水鱼10万吨; 奶牛头数超过7万头, 新建、改建乳品加工厂7个, 日供鲜奶突破200万瓶。
1985年, 按中央规定, 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和棉、油、猪等统购派购制度, 实行合同定购与议价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同年5月对蔬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实行 “大管小活” 也称 “管八放二”, 即对占供应量80%的22个大宗蔬菜品种实行计划种植、计划收购、计划价格, 对20%的花色品种全部放开, 实行议购议销。以后又逐步放开, 改为 “管三放七”,即对占供应量70%的17个大宗品种仍然管住, 放开的细品种增加到占30%。1991年10月, 对蔬菜全部放开价格, 放开经营。1992年3月、5月, 又对鲜蛋和生猪放开经营。农产品放开经营后, 生产比较稳定, 农民收入增加, 供求基本平衡, 市场经营活跃,价格灵活合理, 波动幅度较小。
这一阶段, 出现了粮油产量稳定增长、主要副食品产量大幅增长的好形势。1992年, 郊区粮食总产量为234.64万吨, 比1985年增长9.7%; 油菜籽产量为21.84万吨, 增长42.3%; 蔬菜产量182万吨, 增长19.6%; 猪肉产量为22.87万吨, 增长35%; 家禽上市量为1亿羽, 增长4.24倍; 鲜蛋上市量为14.83万吨, 增长74.5%; 牛奶产量27.74万吨, 增长近1倍; 淡水产品11.2万吨, 增长1.1倍。
3.第二轮 “菜篮子” 工程建设阶段 (1993—1998年)。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后, 上海进入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浦东开发的新时期, 原来在近中郊建成的9 333公顷蔬菜基地有50%以上要被各类市政建设征用。特别是在浦东地域内的2 667公顷菜地, 受影响面积超过2 000公顷。另有相当数量的畜禽生产场也面临拆迁。在新形势下, 市政府于1993年开始实施蔬菜、副食品基地由近郊向中远郊转移的战略。1994年2月, 黄菊市长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花3年时间再造新一轮高标准的 “菜篮子”工程。
为此,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保护政策。一是将以前用于对价格的财政补贴, 分别建立了各类 “菜篮子”产品风险基金。如蔬菜、生猪方面有生产风险基金和市场调节基金, 奶牛有生产发展基金。各类风险基金专款专用, 有险才用, 滚动增值。二是建立了主要农产品保本临界线制度。猪肉按猪粮比、鸡蛋按蛋料比、牛奶按奶料比、绿叶菜按当年亩产成本确定保本微利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本微利价格时, 政府对生产者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将农村建房保险与农业保险捆在一起, 建立了农业保险基金, 推出若干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 粮油作物、蔬菜、生猪、家禽、奶牛等主要农业生产项目, 由政府贴补一部分, 生产者出一部分, 统一投保。四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多渠道筹集农业资金, 如耕地占用费、菜地建设费、副食品基金、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等。
经过3年建设, 到1995年底, 郊区拥有常年菜地1.17万公顷, 蔬菜种苗场249个, 工厂化育苗设施18座, 各类温室260多个; 万头以上猪场69个,10万羽以上肉鸡场54个, 万羽以上蛋鸡场111个,百头以上奶牛场190个。
第二轮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特点: 一是主攻良种、饲料, 完善配套、保障体系。投资2 112万元,建成中加合作的上海市奶牛育种中心, 饲养规模450头。投资近2 000万元建成3个品系的瘦肉型良种猪“上海白猪”繁育基地。投资5 000万元在闵行区陈行开始建设能够靠泊万吨轮的粮食、饲料码头和配套仓库。投资1 200万元新建、扩建13个农民交易市场,并组建申绿蔬菜联合责任有限公司。二是突出重点,扶植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市重点扶植6家, 其中有: 投资9 300万元的金山肉类集团总公司, 年屠宰生猪能力25万头。投资5 600万元的青浦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 年加工能力600万羽。投资1 650万元的江南春农贸公司, 年生产加工优质大米3万吨。三是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市牛奶公司利用丹麦政府5 000万丹麦克朗贷款, 总投资2亿元, 建成具有日加工鲜奶200吨能力的乳品二厂。新安乳品公司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投入2 700万美元, 建立英特尔营养乳品公司, 年产婴儿奶粉7 000吨。投资9 000万元,引进荷兰、以色列现代化蔬菜温室5套, 占地面积15公顷。
进入90年代, 上海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城乡配套改革过程中, 积极探索以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路子。1994年, 市政府确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战略予以实施。市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 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骨干项目建设贷款, 由市县 (区) 两级政府实行贴息。各县区、乡镇都结合本地实际, 提出了各自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任务和工作措施。市农业、蔬菜、畜牧等部门, 对推进本部门的产业化建设, 分别制订了规划; 计划、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 都作出了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承诺。有意投资农业的外商明显增多。泰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都参与投资了上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上海市的许多工商企业, 包括一些私营业主, 也开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作为投资的重要选择目标。
上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三大载体建设。一是生产载体,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创建农业示范区, 逐步扩大设施农业。至1998年底, 郊区共建成千亩以上的市级 “三高”粮田示范基地26个, 约2万公顷; 市级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2万公顷, 其中3.33公顷以上的蔬菜园艺场87个; 万头猪场74个, 十万羽肉鸡场105个, 万羽蛋鸡场110个, 6.67公顷以上精养渔场374个, 百头以上奶牛场157个; 还有5 333公顷西甜瓜、5 000公顷柑橘、4 667公顷桃子、2 000公顷草莓、1 667公顷葡萄、2 667公顷茭白等生产基地。基地提供的粮食、蔬菜和肉蛋鱼奶等副食品, 分别占郊区商品生产量的65%、80%、90%以上。二是加工载体, 培育壮大一头牵农户、一头连市场的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1998年,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 8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中, 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有7家。大江有限公司、市牛奶公司、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金山肉类食品(集团)公司(金山大昌)、南汇优质黄鸡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后劲增强。三是流通载体,建成了一批多渠道、多形式的农办流通实体,初步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330多家,其中农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23个,已发展各类运销组织272个,与1 270个伙食团、宾馆、饭店、超市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一个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储运配送中心、农商联营、农工联营、城乡连锁经营、产销直挂、个体贩运等多种形式组合的流通框架已现雏形。
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以名特优新为主的主导产业。长江口特种水产“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蟹苗已经进入工厂化生产,新一代“浦东三黄鸡”已实现产业化经营,濒临灭绝的江南名鱼“四鳃鲈”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崇明白山羊、奉贤锦绣黄桃、青浦茭白等品质得到改良,生产形成规模。还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如法国“巴巴里番鸭”、加拿大奶牛、日本伊丽莎白甜瓜、美国四季草皮、荷兰郁金香和内地的猕猴桃等。
上海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实施科技兴农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大多是农业专家长期研究选育或引进的优良品种,内在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引进的畜禽屠宰加工成套设备和5套蔬菜自控温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市政府投资2 500万元的市级粮油种子繁育中心已经建成,确保实现粮油种子繁育、加工(精选、包衣)、经营一体化。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相结合。郊区已经组建绿化工程公司10多个,建立草皮培育基地130多公顷,3.33公顷以上的花卉园艺场43个;有一定规模的花卉批发交易市场超过10个。年培育盆景及观叶植物400万盆,鲜切花交易量近3亿支,约占全国交易总量的1/3。三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与“菜篮子”工程建设相结合。全市许多“菜篮子”工程的生产基地和骨十企业,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
4.跨世纪农业结构调整阶段(1999年以后)。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成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1999年,上海市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始组织实施跨世纪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其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为了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999年市政府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各县(区)、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800多人出席了会议。市委书记黄菊在这次会前专门了解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审阅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的有关材料,指出一定要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8月底,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市农委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秋播安排意见的汇报。各县(区)、乡(镇)政府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把农业结构调整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把调整工作落到实处。
(2)思路明确。市政府确定,上海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抓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上海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市政府还提出,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稳产出、调结构、提质量、增收入、安农村”的基本思路,围绕“两个调整、两个提高”推进,即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优质特色高效农产品比重;调整内外销结构,提高出口创汇比重。要着重做好调活夏熟、调优品种、调高档次、调整布局四篇文章。
(3)秋种调整力度较大。根据国家南方冬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政策和市场变化,全市从秋种入手,加大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力度。1999年秋种郊区实种麦子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73万公顷,减幅49%,各类经济作物18.3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秋种的粮经比已由上年的45:55调整为25:75,是近年来调整幅度最大的。调减下来的面积中,扩种油菜1.33万公顷,绿肥0.87万公顷,季节性蔬菜0.33万公顷,西甜瓜0.27万公顷,青饲玉米0.27万公顷,草莓等小宗经济作物0.67万公顷,有计划休整(土地平整)0.67万公顷。
上海跨世纪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1)抓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形势宣传。根据全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市政府要求郊区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农业国际化大趋势的客观要求,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要求,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时不我待。二是政策宣传。把中央和市政府的有关精神和政策措施原原本本告诉农民,做到家喻户晓。还特别注意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政府和农民的角色定位。强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立农民的独立经营主体地位。各级政府的职责是做好协调、指导和服务,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农民的自主决策,更不能搞强迫命令。三是典型宣传。近年来,全市已涌现出一批结构调整的成功典型,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认真总结, 在面上宣传推广, 帮助广大农民学会技术, 增强搞好调整的信心。
(2) 抓政策扶持, 加大各级财政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已经明确, 将继续加大对引进技术、改良品种和完善市场体系等的各项投入, 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扶持力度。
各县 (区) 根据本地实际, 制定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出台了一系列以财政、信贷为主的扶持政策。主要有, 一是县 (区) 财政建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基金。其来源主要是原用于粮食补贴的资金, 并有所增加。扶持基金重点用于良种引进、技术推广、市场流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等的补贴和银行贷款贴息。二是实行农业特产税返还政策。对征收的农业特产税全额返还, 专款专用。三是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如崇明县1999年对优质水稻 “寒优湘晴” 的收购价比常规稻每千克高出0.2元。四是完善农业考核政策,把农业结构调整列入农业考核指标体系, 把数量考核改变为质量考核和效益考核。
(3) 抓科技兴农, 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全市围绕结构调整, 继续推进 “四大工程” (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 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首先, 重点抓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 进一步调优品种。如, 南汇县建立了53.33公顷优质果树试种繁育基地和6.67公顷名特优农产品引种基地, 除继续从日本引进优良西甜瓜品种外, 还引进了种源公司, 进一步增加技术储备。该县为了推进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县农业部门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 已率先制定了县级优质西甜瓜产品质量标准, 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并通过小规模试种获得了经验, 下一步的推广面积将超过0.87万公顷。又如, 市花卉良种试验场开发了十多个花卉新品种, 目前已具备对200多个花卉和观叶植物品种进行批量生产的能力。特别是对鲜切花的组培苗生产, 已建立了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 1999年生产非洲菊20多万株, 满天星近10万株, 菊花5万株,香石竹2万株。还生产观叶植物65万株, 其中出口日本5万多株。其次, 大力抓好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普及, 为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做好科技服务。如南汇西甜瓜实业公司采用技术讲座、科普下乡、专家田头会诊等形式,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中实际问题, 办培训班18期, 受训人数1.28万人次。针对疑难问题, 公司派专家到田头现场解决, 并由专家坐堂, 接受瓜农咨询, 使瓜农愁眉苦脸而来, 笑容满面而归。又如, 青浦区请农科院专家上门, 改变草莓授粉技术, 使用脱毒苗培育种子, 使草莓的单产大幅度提高, 产值增加5倍, 而且质量也明显提高。嘉定区马陆镇为了提高333.33公顷葡萄园的种植水平, 通过引进葡萄科研人员和建立葡萄研究所, 开发葡萄新品种, 提高葡萄品质, 推广葡萄栽培新技术。
(4) 抓市场流通, 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 “卖难”问题。着重抓四个环节, 一是加快市场建设, 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如崇明县积极筹措资金, 建设产地市场。该县在陈家镇建设了河蟹交易市场, 占地21 000平方米, 总投资420万元, 有各类摊位782个, 其中河蟹摊位370个,全年交易额约6 000万元。该县绿华镇柑橘面积达566.67公顷, 产量2 500万千克, 1999年建了一个柑橘交易市场, 广招商贩, 较好地解决了橘子的销售问题。二是积极开拓市场, 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配合农业结构调整, 全市召开了促进农产品出口会议和农业利用外资信息发布会, 各地对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问题更加重视。蔬菜出口成倍增长, 1999年出口总量达到2万吨, 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 上海星火蔬菜公司共有出口蔬菜基地266.67多公顷,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外销渠道3~5个, 主要出口品种3~4个。1999年在日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仍可出口6 500吨, 销售额1 760万元, 利润475万元。该公司还带动临近的农场和郊县的蔬菜基地, 以合同收购、供种、技术指导等形式, 联合建立蔬菜出口基地, 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 市政府要求各县 (区) 充分重视国内市场, 特别是通过发展种子种苗产业, 为全国提供高科技含量的各类良种。市种子公司建立了200多公顷良种试验基地, 每年销往20多个省市的蔬菜瓜果良种达750多个品种, 计20多万千克。三是大力培育营销实体,尽快形成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1999年, 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组织了全市百优十佳农产品营销组织和营销大户评选。通过群众性的广泛评选, 发现了一批经营有方的营销组织和大户。如1998年成立的崇明县农副产品营销协会, 目前已发展团体会员15个, 个人会员1 000个。协会为会员发布价格信息, 设立热线电话, 组织学习交流, 让他们优先进入北郊、江桥、真如等大市场。又如, 奉贤县塘外珍禽联合社具有一整套自治管理章程, 现有饲养户400多户, 养殖特种珍禽数十种, 全年销售量80多万羽,销售金额1 480万元, 营销江浙沪数十个珍禽批发市场。联合社在产前向社员提供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在产中提供技术指导, 在产后提供销售服务, 使养殖户得到了实惠。四是改进营销方式, 提高农民收益。如松江区叶榭镇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27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行农副产品直供直销。并对农民承诺, 对本镇农民的经济作物实行保护价收购。1999年, 镇政府还拨出36万元扶持结构调整, 由政府出资购买毛竹给农民建大棚, 全年新发展毛竹大棚1 700多套。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四、郊区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000092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