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徘徊时期(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云南林业带来极度混乱和破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云南林业受冲击,生产停顿,人心涣散,一些行政管理机构和生产指挥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木材产量递减,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各地乱砍滥伐此起彼伏。一些单位擅自进入林区非法收购木材,以物易木,木材经营混乱。大量涌入的盲流在西双版纳等热带雨林区内,安营扎寨,毁林种地,国家投资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林屡遭偷砍盗伐,云南省森林资源遭到了第二次大破坏。1975年森林资源消耗量为2690万立方米,消耗量超过生长量1224.2万立方米,其中薪炭柴消耗为1740.4万立方米,占全省总消耗量的64.7%;另一方面,为满足西南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省级组建了15个森工企业,各地州市也相继组建了一批采育林场,以开发商品木材为主要目的,采用大面积皆伐的方式。1978年全省商品木材产量为240.2万立方米,是1969年83.7万立方米的2.87倍。
这一时期,绿化造林仍然取得一定成绩,1970—1979年,全省共造林211.8万公顷,四旁植树10.04亿株。在48个自然条件适宜、具有一定林业生产基础的县,吸取多年来造林成效低的教训,建立了22个用材林基地,22个经济林商品基地,为实现林业的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