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发重点及建设内容
根据全区资源优势,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突出七个重点:
1. 水利建设。围绕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搞好引黄工程的配套、挖潜,通过兴建一批引水工程、蓄水工程和防洪排涝工程,扩大引蓄能力和防洪能力,到本世纪末有效灌溉面积由1989年的260万亩扩大到500万亩。“八五”期间,引水工程重点搞好麻湾、双河、王庄、韩墩、簸箕李五大灌区的配套建设;蓄水工程主要是搞一些300—900万立方米的小型平原水库。
2. 种植业开发。围绕增产粮、棉,特别是增产棉花, 搞好开荒植棉、开荒种稻和现有中低产田的改造。到本世纪末,开荒植棉、种稻、种草5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50万亩;近期内(“八五”期间)开荒植棉、种稻250万亩,种草50万亩,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00万亩。
3. 畜牧业开发。围绕增产肉、蛋、奶,搞好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食草畜禽,为逐步建立起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和走上引水改碱种草发展畜牧业的路子打好基础。到本世纪末,大牲畜由现在的25万头增加到50万头,羊由50万只增加到100万只;近期内(“八五”期间),大牲畜发展到40万头,羊发展到80万只。
4. 林业开发。搞好生态防护林和林网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有计划地发展一批用材林和经济林。到本世纪末,林地面积由现在的40万亩增加到200万亩;近期内(“八五”期间)增加到100万亩。
5. 浅海滩涂开发。搞好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养殖和盐业生产,建设一批鱼虾养殖基地和原盐生产基地。近期内(“八五”期间),鱼虾养殖主要是提高标准,提高单产;原盐生产力争增加100万吨生产能力。
6.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加速农业开发提供综合性的技术服务。
7. 农业机械。围绕水利建设和粮、棉、草场开发任务的需要,搞好农机的配套建设,为开发农业提供农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