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小麦品种引进
1914年,金陵大学农科所首先开展小麦育种工作,由美籍教授芮思娄育成“金大26”号。1914年,芮思娄还从美引进双思小麦,从武进县又选采单穗育成9号小麦,均在20年代中、后期推广。
1925年,根据金陵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作物改良合作法”,洛夫多次来华讲学,教授并指导田间试验技术。1931年,中国政府实业部会同江苏、浙江两省用重金礼聘他再次来华,并任农业部顾问,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后兼任所总技师。洛夫传授育种知识,讲授生物统计方法,运用生物统计分析田间试验新技术,并用中国材料编著《生物统计方法》一书,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在洛夫、沈宗瀚的倡导下,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育成10多个小麦品种,其中以金大2 905为最好。
1929年,中央大学农学院金善宝教授等从意大利引进小麦中鉴定选育出中大2 509(后改为矮粒多),比当地麦增产12%。1922年大批引种美国小麦,其中“玉皮”于1933年推广,是当时最早用于生产的国外引进品种。1937年,中大教授金善宝及助手蔡旭从引进的1000多份国外小麦品种中,采取系统选育方法,从意大利小麦品种中,选育出中大2 419,后改为南大2 419,新中国成立后,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达466.67万公顷。
1931年,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后,也积极引种育种,征集原苏联小麦品种202个,美国小麦品种207个。1932年秋,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两农学院合作,向英国理亭大学潘希维尔教授购得全套世界小麦品种1 700余个,作为育种材料。著名的丰产、抗病、不倒伏的中农28号小麦品种,就是从中选育出的一个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小麦引种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先后从63个国家征集小麦种质资源8 002份。通过鉴定、筛选出早熟、矮秆、耐湿、抗赤霉病、抗三种锈病、抗白粉病,长穗、大粒、多粒的优异种质400余份,向全国200多个单位供种万余份次。从意大利引进的“阿夫”、“吉利”、“矮秆红”,不仅在生产上直接利用,并作为骨干亲本在全省育成30多个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