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病防治
青海省是多种地方病的重发病区,地方病病种多,分布广,危害比较严重。自1954—1987年的30多年间,先后调查证实全省有鼠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经过30多年来的调查防治,基本查清6种地方病的流行情况。在39个县(市)中有疫源和病源,直接受地方病威胁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在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卫生状况极端恶劣,民国时期,仅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在个别地区进行过小范围的调查和零星防治,但不过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在重病区流行着这样悲惨的民谣: “一代发,二代瓜(傻)、三代连根拔(绝代)”。1964年都兰宗加草原上发生鼠疫与麻疹,近300户的宗加乡就有300多人死亡,其中有60多户全家灭绝。昆仑山下的台吉乃乡也因发生鼠疫有300多人死亡。地方病严重影响着病区群众的健康和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许多病区群众因病致贫,贫病交加,地方病是青海人民群众健康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