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电力及农村电气化发展水平
云南中小河流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1 716万千瓦,全省128个县中有118个县可开发万千瓦以上的中小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云南省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用好用活国家给地方电力和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引进外资),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兴办中小水电的做法,使全省地方电力得到了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出现了地方中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并驾齐驱、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1999年底,云南地方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59.5万千瓦,年发电量92.7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的36.0%和31.1%。目前,全省128个县(市)中,拥有地方中小水电的有119个,以地方电力供电为主(自供电量占50%以上)的自供自管县(市)有88个,占2/3。已建成了15个跨县、跨地州的电网,云南地方电网覆盖了全省82%的国土面积,肩负着全省64%人口的供电任务,承担了全省农村92%的供电量。目前全省已建成48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八五”期间还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初级电气化民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到1999年底,全省由水利水电部门管辖的地方国有电力企业(事业)单位共有121个,从业人员3.86万人,已形成固定资产68.3亿元,年售电总收入33.5亿元,综合售电价0.271元/千瓦时,上交税金2.65亿元,实现利润2.50亿元,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名列全国水利系统地方电力的先进行列。
云南地方电力从小到大,已成为支持云南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根栋梁。其主要特点是:
(1)云南地方电力已突破了“小”水电局限,向中小并举发展。不但建成了洛泽河、大跌水、腊庄、老虎山、西洋江等57座装机在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85万多千瓦,年发电量达27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地方电力的37%和35%)。而且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地方中型水电站——德宏州户宋河水电站,装机6.3万千瓦,已于1997年1月投产发电;正在建设中的有装机7.5万千瓦的高桥水电站,装机6万千瓦的柴石滩水库坝后电站,装机7.8万千瓦的大理州徐村电站以及与贵州合建的装机10万千瓦的响水电站等几座中型水电站。这些已建或在建的中型电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电力工业,正在全省地方电力和农村电气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骨干作用。
(2)云南地方电力已经从单站开发走向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云南在“治水办电”的实践中,按照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的开发原则,在开发水能资源中,逐步实现了由单站开发走向“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已实现梯级开发的中小河流有40条,总装机51.7万千瓦,占已建电站装机的22.4%;在建的还有12条,总装机容量31.3万千瓦,占全省在建装机容量的39.74%。针对云南中小河流山高谷深,落差集中的水能资源优势,已在一些梯级开发的河流上实现了“上游建库,中游发电,下游灌溉”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例如,地处红河流域的元江县,在红河的两条一级支流街子河、磨房河的上游,海拔2 000米以上,分别兴建了两座中型水库,用一条渠道(明渠+隧道)实现了跨流域的水量调配;在河流的中游段,分4个梯级建电站,总装机3.22万千瓦;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下游河段,紧接发电尾水沿山开渠,灌溉元江西北片的干热河谷3000公顷。建成以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被云南省政府誉为在全省推广的“元江之路”,成为云南开发干热河谷水土资源的一种公认的模式。又例如,文山州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盘龙河中下游的梯级开发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3.5千米长的河道上,总落差144米,连续开发5座梯级电站,利用落差143.5米,总装机容量5.15万千瓦,已建成3座,装机3.3万千瓦。盘龙河中下游梯级开发,受到有关领导的赞扬。
(3)云南地方电力的建设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元江县1994年3月建成的依萨河二级电站,利用水头高达905.5米(在全国地方中小水电建设中仅次于广西桂林天湖电站,名列第二),装机2.5万千瓦,单位千瓦投资仅1 754元,建设工期32个月,该电站创造了90年代初全省中小水电建设的“利用水头、建设工期、单位千瓦造价”三个全省第一。云南与贵州省合建的装机10万千瓦的响水电站,其大坝高68米,坝长188.8米,采用了浆砌石双曲拱坝,其技术水平也达到了90年代水工建筑的较高水平。在彝良县关口电站(装机1万千瓦)、镇雄县的天生桥电站(装机1万千瓦)都大胆结合当地实际采用地下厂房,而且引入了鲁布革电站地下厂房先进的岩壁悬臂梁技术(即吊车梁直接锚固在岩体上,不需再用梁柱支撑),节省了投资。以上实例标志着地方电力工程设计和建设水平已跻身全省的先进行列。
(4)云南地方电力已基本结束了单站孤立运行的封闭阶段,迈向大范围联网运行。全省88个以地方电力为主供电的自供自管县(市)已经全部建成了以35千伏或以110千伏为主网架的县电网,有的县还建设了配套火电厂,实行水火互补,联网运行。全省还有76座地方电站(装机容量32万千瓦)与中央管的云南省大电网实行了联网,1999年上网电量达5.56亿千瓦时。全省地方电力已形成15个跨县、跨地州的区域性电网。地方电力联网运行后,实现了互调余缺,优势互补,显示了联网后的规模效益。全省农村已有99.74%的乡,96.72%的村,89.28%的农户通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