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 农作物主要病虫危害及损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 农作物主要病虫危害及损失 (三) 农作物主要病虫危害及损失1. 水稻 。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纹枯病全省发生面积1964—1975年有667—1 000千公顷次,1975—1980年有1 000—1 333千公顷次。80年代后,为害进一步加剧,平均年发生面积1 733千公顷次以上,年平均危及粮食(挽回损失中实际损失)57.98万吨。稻瘟病在1959、1970、1974年大面积流行,80年代流行频率提高到50%左右,1973—1985年年平均损失粮食150万公斤以上,最高的1988年损失达18.6万吨。1974年和1976年白叶枯病较为严重,全省年平均发生面积210.5千公顷。1977、1980、1981、1990因台风造成白叶枯病流行成灾。80年代流行年份发病面积200—333千公顷,危及粮食8万—12万吨,流行频率高达50%;1990年特重,发生面积315. 58千公顷,损失粮食20.36万吨。螟虫在1952年前,每年损害粮食5亿—7.5亿公斤; 1952年后,年损害粮食1. 5亿—3.5亿公斤; 1983—1993年年平均发生面积1 949千公顷次,危及粮食28.11万吨。稻飞虱在1983—1993年的10年间,年平均发生面积2 159.5千公顷次,危及粮食57. 16万吨。稻纵卷叶螟1967年发生面积达1 000千公顷,损失粮食2万吨;80年代年平均发生面积1 489.4千公顷次,危及粮食21.22万吨。水稻病毒病于1971年出现历史罕见的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大流行,发生面积84. 1千公顷次,损失粮食26.27万吨; 1972年发生面积达771. 6千公顷次,损失粮食9.24万吨以上;80年代的后5年,年平均发生面积仅9.2千公顷; 90年代以来,普通矮缩病、黑条矮缩病在临海、金华、瓯海等地又重新露头,年发生面积2.7—3.3千公顷。 2. 麦类。赤霉病在1954、1957、1958、1968、1973、1975、1989、1992、1993年为流行年,尤以1973、1975、1989年最为严重。这三年发生面积分别为432.7千公顷、357.3千公顷和358.7千公顷,损失粮食分别达23.36万吨,14.15万吨和29.85万吨。 3.玉米。1963年开始流行黑条矮缩病,以玉米产区东阳县最为严重。该县1965—1968年玉米株发病率达44.1%—65.7%; 年平均发病面积13.3千公顷左右,占玉米种植总面积90%以上;年损失粮食5 151—9 500吨。1969年后逐年减少,1972年后绝迹。 4.棉花。50年代萧山等棉区棉红铃虫为害重,每年损失籽棉7万—10万担。1958年斜纹夜蛾在主要棉区大面积发生,受害棉田达20多千公顷。 1963年慈溪县棉红蜘蛛大发生,发生面积25千公顷,有6.7千公顷造成严重落叶,每亩损失皮棉10-20公斤。1983年全省28个县发生棉枯萎病面积34. 7千公顷。1992年,全省棉区棉花后期发生棉花炭疽病的危害,面积达26.7千公顷。 5.果树。1952年,黄县柑桔由于病虫危害产量损失37%。1956年,吹绵蚧危害黄岩县柑桔园达20公顷左右,产量比1955年减1/3。60年代初,全省柑桔因病虫为害,常年损失产量约计26%,降低品质30%,减少外销桔7 500吨左右,减少经济收入45万元。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作物病虫害 四、其他农业自然灾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