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优劣参半,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差,而资源优势却相当突出,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同时存在不少障碍因素。其主要表现:
❶垂直差异显著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土壤、植被、气温的垂直性分布规律,为建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奠定了自然基础,但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从事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大;
❷土壤类型多样,土地资源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开展多种经营,但贫瘠瘦薄酸性重的下等土壤和坡耕地占的比重大,农业垦殖率高,林草覆盖率低,不仅宜种性和宜肥性差,改造加肥困难大,而且是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❸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比较充沛的雨量和水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发育,为农业实行一年间套作两熟为主的耕作制和发展林、牧业提供了较好的光热水资源,但灾害性天气多,特别是春夏干旱和秋季低温,常对农业造成惨重损失;
❹河床比降大,河道狭窄深切,加之降水季节集中等特点,洪枯流量变化大,有利于开发水能资源,但极不利于农田灌溉;
❺动植物品种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人工选择、实行品种结构优化组合,但由于过度狩猎和掠夺性采集,水、土、气污染严重,有益物种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绝迹,而有害物种(如老鼠、害虫、毒草)却大量繁生,恶化了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❻矿产资源品类多、储量大、分布广,为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产转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凭借自身力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开采,引进资金、技术,又因交通闭塞、投资环境差而缺乏吸引力;
❼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劳力密集型产业,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少,加上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把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障碍因素多;
❽水、电、路、农机等基础设施有一定基础,但非常薄弱,农业“四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小,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困难大;
❾农村集贸市场网络初步形成,但发育程度低,制约着农产品的流通和商品率的提高;
❿农业教育、科技服务机构虽然健全,但科技人员奇缺,且在区、乡基层工作的人员比例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学习应用农业适用技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