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其他作物生产与产量水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其他作物生产与产量水平

(三)其他作物生产与产量水平

1.蔬菜。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 保证对城乡人民的蔬菜供应, 相继制定了城市郊区以生产蔬菜为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促进了蔬菜生产稳步发展。1949—1957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由15万公顷增加到25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9000公斤左右。比1945年提高20%。1958—1959年蔬菜面积继续增加到26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提高到12 750公斤。单位产量比1949—1957年提高41%。1960年以后, 因遭受自然灾害, 粮食大幅度减产, 城乡人民曾以菜代粮, 蔬菜的需要量猛增, 1961年蔬菜种植面积曾一度剧增到53万公顷。随着粮食生产形势好转,蔬菜面积减少, 但产量增加。1964—1971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1.4万~22万公顷, 比1961年减少58%~59.6%,平均公顷产量14 250公斤。1972年后, 为发展蔬菜生产, 积极推广塑料棚室、地膜覆盖等蔬菜生产新技术;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扩大城镇菜田灌溉面积; 特别是各地贯彻落实了1975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 “每个城市人口要有菜地一分四厘, 土豆地七厘” 的要求, 保证了蔬菜种植面积;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 建立了高产稳产基地; 1983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菜农生产积极性。1972—1975年蔬菜面积由25万公顷发展到27.57万公顷。1975年蔬菜平均公顷产量已达16 158公斤。1976—1980年平均每年32.2万公顷蔬菜, 公顷产量却降到14 063公斤。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蔬菜需求, 无论在品种数量质量和蔬菜上市时间上, 都提出更高要求。各地对蔬菜生产全力提高单位产量, 增加新品种, 解决供求差距, 实现市场供应均衡同时, 出现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降, 单位产量迅速提高的趋势。“六五” 期间, 蔬菜年均种植面积28.45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8 043公斤。“七五”期间蔬菜年种植面积24万公顷, 公顷产量22 185公斤。比“六五” 期间, 面积减少15.6%, 公顷产量提高22.95%。1991—1995年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八五”期间, 继续实行市长负责制, 实施 “菜篮子工程”,于1993年全省蔬菜产销放开, 激发了农民从事蔬菜生产积极性。各地除了认真采取常规增产措施, 推广新技术外, 大力发展棚室设施, 提高保护地蔬菜生产能力。到1995年全省蔬菜棚室保护地面积达8 667公顷, 比上年增长46%。扩大高效节能薄膜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1995年发展到1 186个, 占薄膜日光温室的85%。推广地膜覆盖面积5.1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10.9%。这个时期蔬菜种植面积, 平均每年25.4万公顷, 公顷产量26 168公斤, 比“七五”期间年均面积、产量分别增长5.8%和17.95%。其中1995年蔬菜种植面积29.3万公顷, 总产800多万吨, 公顷产量30 110公斤, 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份。出现蔬菜市场品种较齐全, 数量足, 价格较低的好形势。使地产蔬菜供应淡季由原来的7个月缩短到4个月, 冬春淡季自给率达到30%。在省内蔬菜数量显著增加同时,销往俄罗斯3万吨; 销往吉林、辽宁、河北等省3万吨。其中, 北纬50°~53°的大兴安岭生产的油豆角、土豆销往沈阳、天津、河南等地100多吨。
2.瓜类。黑龙江省瓜类作物主要有西瓜和甜瓜。在民国时期以前, 农村普遍种植西瓜和甜瓜。沦陷时期的1943年瓜类种植面积已达1.35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在7 500公斤。新中国成立初期, 瓜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1.35万公顷, 发展到1954年4.54万公顷。单位公顷产量由1949年7 500公斤, 上升到1954年的9 000公斤。从1955年到 “文化大革命”期间,瓜类生产处于长期徘徊局面。在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后, 农民为保粮食减少了瓜类种植面积, 到1956年全省瓜类种植面积下降到1.59万公顷, 公顷产量降到7 500公斤。经过努力工作, 1959年瓜类面积又恢复到4万公顷。接着受自然灾害影响, 1960年瓜类种植面积又减少到2.66万公顷。经过调整后,1962年瓜类面积又恢复到4.4万公顷, 公顷产量上升到10 500公斤, 到“文化大革命” 时期, 一些地方种瓜被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批判。1975年瓜类种植面积3.8万公顷, 公顷产量8 000多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改革开放, 全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 并引进日本地膜覆盖技术,农民开始依据市场需求发展了瓜类生产。1979年瓜类种植面积5.65万公顷, 公顷产量6 616公斤, 到 “六五”、“七五” 期间, 各期间平均年种植面积分别为6.65万公顷和6.67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分别为9 828公斤和16 052公斤。“七五”期间比“六五” 期间面积稳定, 单位产量提高63.3%。
“八五”期间, 各地普遍选用优良杂交一代品种和传统良种。省内培育的庆红宝、齐红、龙宝等西瓜新品种逐年扩大面积, 打破了新红宝“一统天下” 的局面。齐甜一号、龙甜2号, 引进日本甜宝和厚皮伊丽沙白、大庆密瓜等多样化甜瓜新品种得到消费者好评。应用营养钵育苗移栽, 小棚又覆盖, 标准化栽培措施。实行西瓜、甜瓜与粮食蔬菜间套复种, 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等。使瓜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到1995年, 全省瓜类种植面积8.7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3.6万公斤。面积、公顷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7.3%和3.8%。瓜类生产及供给更贴近市场需求, 向高质量、多品种、高效益方向发展。
3.青饲料。青饲料主要包括青贮玉米、饲料甜菜、胡萝卜、南瓜、西粘谷等。1955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之后, 农村饲养的家畜按规定, 在原粮中留饲料粮, 饲料地以种植青粗饲料为主, 种植粮草兼用的稗子、秣食豆、西粘谷等, 块茎、块根瓜类有土豆、甜菜、胡萝卜、南瓜和西胡芦等。1955年全省计划内的饲料地16.9万公顷, 1979年达到31万公顷。而后逐渐减少了, 除了畜禽饲养场专设饲料地以外,农户多在房前屋后零星地块种植饲料。1990、1994、1995年分别为8.3、8.8和7.3万公顷。
4.绿肥。东北沦陷时期, 克山农事试验场曾进行过绿肥作物试验。新中国成立后, 1954—1956年克山农业试验场进行大豆、小麦、紫花苜蓿三圃轮作试验, 翻压后第二年增产30%~50%, 但没能推广。1966年从山东、甘肃等省购入田菁、草木樨、紫穗槐等绿肥种子继续试种。到1985年全省有41个县(市)、32个国营农场种植绿肥, 主要品种有草木樨、油菜、苠碗豆、沙打旺、紫花苜蓿和秣食豆等。种植面积达5.7万公顷。绿肥种植方式是清种、间种、套种和复种。而后以清种间种为多, 有的品种是绿肥饲料兼用, 肥田养畜并取同步发展, 而后, 随着畜牧业发展, 养畜肥田兼用绿肥品种仍有零星种植外, “八五”期间肥田用绿肥没有发展。

☚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四)果树生产与产量水平 ☛
000072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