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作物遗传研究
40年代,浙江大学农学院丁振麟发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遗传研究》。60年代以后在作物品种选育的同时,开展遗传研究。
1,水稻遗传研究。1964年省农科院将籼稻半矮生基因导入粳稻,并选育出矮秆糯等,因抗病性较弱,未推广。80年代,嘉兴市农科所将日本抗病种质灵峰导入晚粳,育成秀水11;该所和浙农大用回交、复交等方法,先后将抗Pi-K Pi-2 Pi-b等抗性基因导入晚粳,育成抗稻瘟病品种秀水48、秀水11、浙农大40等,将抗褐稻虱基因导入晚粳,育成秀水664。
国内大面积生产的矮秆水稻,均属Sd-1半矮型基因,为了防止矮秆基因单一化,1986年浙农大从花培抗病品系单209中发现突变体209矮,与带Sd-1基因粳稻品种C57和测21为非等位,且具有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的特性,该抗源已应用于育种。1990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云南稻种中筛选出新矮源雪河矮早,该基因位于第二染色体上,与Sd-1非等位。
1981年浙农大最早提出野败型杂交稻细胞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由两对主基因所控制,对恢复系选育有指导意义。该校将长节间种质eui基因导入籼型野败不育系中,消除了不育系的包颈现象。1988年,中国水稻所在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研究中,首次提出温敏不育的概念,提出有实用价值的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性转换光温反应的理想模式。
2. 大小麦遗传研究。1947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汪丽泉发表 《大麦的遗传》论文。1978—1984年,浙农大从大麦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栽培大麦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自交后代中,获得6个大麦初级三倍体,并对初级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额外染色体行为和传递及植株性状进行研究,为大麦染色体工程提供基础。1986年,该校将太谷核不育显性基因Tal导入具可交配基因的中国春及其单体5B小麦中,用中国春 (Tal),一次即可获得众多遗传背景的杂种F1,为创造小黑麦资源开拓了广阔途径。1987年,该校用小麦中国春 (6X)与苏联球茎大麦 (4X)进行属间杂交,首次获得小麦与球茎大麦杂种F1,为球茎大麦有利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奠定基础,并对大、小麦起源进化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有重要价值。1990年他们进一步从中国春小麦×苏联大麦F1和中国春5B单体回交1代中,首创八倍体大小麦新物种2个,并育成具有球基大麦性状的整倍体(6X)小麦株系。
3.棉花遗传研究。浙农大于50年代就开展海岛棉与陆地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育成“浙长1号”。80年代,该校进行栽培棉种与野生棉种的种间杂交及其转育和利用,先后获得4个种间杂种。与此同时,他们还对陆地棉8个野生种系的178份材料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摸清它们生物学特性,为棉花育种中利用野生种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