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1962年4月,农村人民公社再次实行体制改革。基本核算单位绝大多数由大队改为生产队,生产资料归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由生产队组织生产和收益分配。全郊区共有278个公社,3 590个大队,14 735个生产队。其中94.8%的大队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分配体制。近郊的地区仍实行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的分配体制,个别乡还保留着以公社为核算单位的分配体制。这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整整经历了20年。其间又可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1.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收益分配。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改为生产队后,继续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动工分分配制度。生产队内进一步改进劳动定额管理,实行地段包工,联产到人,超产奖励,减产受罚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8598.5万元,比1962年增长24.2%,平均每年增长7.5%。其中农业收入比1962年增长22.6%,畜牧业增长99%,副业增长37%,林业下降10.7%。总开支为16954.5万元,比1962年增长36.3%。纯收入为31 644万元,比1962年增长18.5%,集体积累为6 431万元,比1962年增长1.5倍,社员分配为22792.8万元,比1962年增长5%,人均分配为77元,与1962年持平。1965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为5.9:20.7:73.4,由于积累增加,集体经济得到了加强。见表9-1-4。

表9-1-3 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1958—1962年)


单位:万元、元、%

年 份总收入总开支纯收入分配纯收入分配比重
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人均分配合 计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30 055
32 172
36 258.4
32 168.7
39 140.5
11 506.9
11 134.3
15 414.3
10 877.5
12 436.3
2 292.5
2 209.8
2 079.4
1 415.7
1 516.8
2 059.3
3 671.3
2 074.4
2 000.7
2 571.4
14 602.6
14 992.3
15 380.7
17 070.6
21 705.4
53
58
62
65
77
100
100
100
100
100
12.1
10.6
10.6
6.9
5.9
10.9
17.6
10.6
9.8
10.0
77.0
71.8
78.8
83.3
84.1

表9-1-4 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1962—1965年)


单位:万元、元、%

年 份总收入总开支纯收入分配纯收入分配比重
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人均分配合 计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
1962
1963
1964
1965
39 140.5
38 792.1
42 130.6
48 598.5
12 436.3
14 065.9
15 897.1
16 954.5
1 516.8
1 640.8
1 854.4
1 837.7
2 571.4
2 568.3
3 545.1
6 431.0
21 705.4
20 044.5
20 350.7
22 792.8
77
70
70
77
100
100
100
100
5.9
6.8
7.2
5.9
10.0
10.6
13.8
20.7
84.1
82.6
79.0
73.4

表9-1-5 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1965—1977年)


单位:万元、元、%

年 份总收入总开支纯收入分配纯收入分配比重
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人均分配合 计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50 053.3
52 262.7
54 823.4
54 295.0
61 340.8
63 733.2
66 853
77 817
87 148
92 737
92 064
93 855
20 293.4
19 988.5
20 812.3
22 297.6
23 560.6
25 294.1
30 743
34 445
38 659
42 913
43 640
45 013
1 900.9
1 741.6
1 863.7
1 878.9
1 953.9
2 010.5
2 205
2 426
2 479
2 521
2 444
2 505
3 730.2
4 239.1
4 624.7
3 705.9
5 495.5
5 382
3 798
6 475
8 691
9 850
8 821
8 144
23 673.3
25 824.9
26 905.0
25 894.8
29 465.3
30 249
29 978
33 731
36 492
36 187
36 408
37 593
70
76
83
79
88
89
81
90
96
96
96
99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6.5
5.5
5.6
6.0
5.3
5.3
6.1
5.8
5.2
5.2
5.1
5.2
12.7
13.3
13.9
11.8
14.9
14.3
10.6
15.2
18.2
20.3
18.5
16.9
80.8
81.2
80.5
82.2
79.8
80.4
83.3
79.0
76.6
74.5
76.4
77.9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收益分配。十年动乱期间,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生产上出现了瞎指挥,分配中取消了劳动定额管理等生产责任制,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徘徊。1966年至1977年的12年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每年仅增长5.6%,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3.7%,集体积累年递增2%,社员分配平均每年增长4.3%。人均分配1977年比1965年仅增加了22元,平均每年增加1.80元(见表9-1-5)。
3.农村改革初期的收益分配。1978年至1982年,农村开始进行改革。北京郊区分配体制仍保持着三种形式,即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主要形式以及个别地区以公社或大队为核算单位的形式。对劳动定额管理进行了改革,实行统一种植计划,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减产受罚,由生产队统一核算分配。有的地区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统一种植计划,联产计酬,定额上交,超产归已,由生产队统一核算分配。这种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8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36099万元,比1977年增长2.6倍,平均每年递增29.1%。在总收入中,增长最快的是工副业,其次是渔业和畜牧,再次是林业和农业。纯收入达到155 392万元,比1977年增长2.2倍,平均每年递增26%,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积累达到31 079万元,增长2.8倍,平均每年递增30.7%。社员分配增长1.9倍,平均每年递增23.8%。人均分配达到288元,比1977年增加189元,平均每年增加37.8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竞相发展,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全面增长(见表9-1-6、表9-1-7)。

表9-1-6 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1978—1982年)


单位:万元、元、%

年 份总收入总开支纯收入分配纯收入分配比重
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人均分配合 计国家税金积 累社员分配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88 273
217 208
250 797
273 615
336 099
97 755
113 338
130 976
147 555
180 707
7 843
9 313
9 711
10 702
15 003
25 130
28 060
31 006
28 909
31 079
51 095
61 293
76 373
85 344
109 338
132
161
201
225
288
100
100
100
100
100
9.3
9.4
8.3
8.6
9.6
29.9
28.4
26.5
23.1
20.0
60.8
62.2
65.2
68.3
70.4

表9-1-7 人民公社农业生产结构(1978—1982年)


单位:%

年 份合 计农 业林 业畜 牧渔 业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00
100
100
100
100
81.7
79.1
80.7
80.9
80.1
7.8
7.2
7.8
8.0
6.9
10.4
13.5
11.3
10.8
12.7
0.1
0.2
0.2
0.3
0.3
☚ (二) 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收益分配 ☛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 《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把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放到生产队,建立以生产队所有为基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经过1962年的调整,当年底全省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有30万个,占全部生产队的97.8%。
生产队核算和分配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是: 生产队的全年收入、支出和提留,全部折成金额,收入减掉支出、税金和提留为社员分配部分。社员分配标准由公社圈定,盈余部分打入提留。应分配的金额除以全年总工分,得出每个工分值,按工分值归户计算,兑现分配。粮食总收入减去征购粮和粮食支出、提留,余下的为社员口粮部分。口粮定量标准由公社圈定,超过标准的盈余作储备。如不足则降低口粮标准。如降低到不能维持生活,其中夏季统购中多购的生产队定为返销队,国家粮食部门从夏季多购的部分中返销给生产队。夏季没有多购或多购量少返销不够的生产队,由国家给予统销。现金分配总值不够口粮款的户应出钱买回应得的口粮。预支已经超过分配总值的户为 “超支户”。超支户中的困难户,超支部分可以减免,不予减免的纳入社员往来,为 “欠支户”。
在年中有预分和预支两个中间结算环节,预分又称夏季分配,生产队于夏收后,按上半年社员实做的工分和全年应补助工分的一半分配夏粮。夏季口粮标准由公社圈定,余下部分扣除提留和部分等找补,其余卖给国家。预分比较简单,有现金收入的生产队也分一部分现金。年终全部纳入全年统一计算分配。有的队夏季不搞预分,只按照人口预支一部分口粮。中秋作物的粮食和山芋,随收随支一部分作为口粮叫预支。预支部分也全部纳入全年统一计算分配。社员口粮分配的具体办法有: “三基本”兑现口粮;按劳分配加照顾; 自报互评分配口粮;按人、劳比例分粮等。这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一直延续了20多年,其间又可分为3个时期。

☚ (二) 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1.三年经济调整时期 ☛
000304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