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效益为中心,修管并重、全面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白银市的水利建设修管并重,讲求实效,又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83年“两西”建设开始以后,在国家扶持下,全市以“三川两塬一岸”(景泰川、靖会川、兴堡子川、白草塬、三场塬和黄河沿岸)开发为重点,先后进行了多项水利工程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市不断总结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 本着主体工程建设与灌区配套同步进行的原则,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提高了建设质量,有效地克服以往建设中工期长、浪费大、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坚持民办公助,制定了劳动积累工制度和筹集资金办法,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国家和地方, 政府和民众共同办水利的积极性,使一村、一社的“短、平、快”工程得到迅速发展。
1984年7月, 景泰电力提灌二期工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单机单管上水八泵站, 灌地0.23万公顷;1990年10月,双机双管上水十三泵站,灌地1.2万公顷; 1992年底,整个工程全部通水受益,共可发展水浇地3.3万公顷(50万亩),其中白银市景泰县受益面积1.3万公顷(20万亩),实现了“工期短、质量好、投资省、效益高”的建设目标,被评为省优质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早在1976年10月开工, 但由于各种原因,到1982年,仅完成三、七泵土建和10公里干渠开挖。1983年,该工程被列为“两西”重点建设项目,又得到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援助,工程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到1989年底基本上达到了原设计8 000万立方米的年提水能力,灌地1万公顷。同时,还对刘川、三场塬、靖会、工农渠、靖丰渠、甘沟二期、旱坪川、中泉电灌、南嘴水库、米峡水库、新添水库等水利骨干工程进行了新建、续建和改扩建;更新改造,加固维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00多项。改革开放14年间,全市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多公顷,创造了水利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好势头。
为了使已建的水利工程和灌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近几年来,全市在灌溉管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万亩以上的灌区实行当年指标承包,万亩以下实行经营承包,打破了“大锅饭”。同时,制定实施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标准和管理使用办法,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观念,强化了群众对水的商品属性的认识,提高了以水养水的能力。1986年以后,每年对20个1.33万公顷(20万亩)以上的灌区从设备完好率、能源单耗、灌水定额、灌溉成本、单位功效、渠系水利用率、自给率、产量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改变了管理无指标,工程好坏难评价的状况。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提水扬程高、能耗大、成本高、群众负担重和灌区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业务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从完善灌溉制度和配水制度入手,大力推行小畦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的节水节能措施,缓解了供需水矛盾,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几年来共完成大块改小畦6万公顷,喷灌、滴灌和软管灌溉面积发展到600公顷,年节水400万立方米,节电700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