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1.化肥。
(1)化肥供应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是:品种和数量增多,氮磷钾诸营养要素逐步趋于合理,施肥量增加。在50年代,主要是供应氮肥,60年代扩大到供应磷肥,70年代开始供应含氮磷钾等营养素二种以上的复合肥,80年代开始供应硼肥、锌肥和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在氮肥中,开始也主要是供应硫酸铵,后来主要是供应含氮量较高的尿素。现在已初步改变农民“重氮轻磷不施钾”的状况,进入多品种供应阶段。全省除供应省产尿素、硝酸铵和磷肥等品种外,硫酸钾、硫酸铵、尿素锌和多种进口与国产复合肥、混合肥及微量元素肥料,已陆续在省内推广使用。1990年全省供应化学肥料178. 85万吨,比1961年增长94.44倍,比1978年增长1. 71倍。其中供应氮肥114. 5万吨,磷肥45万吨、钾肥5.31万吨,复合肥13.34万吨,复合肥和钾肥的供应量占化肥总量的10.4%。全省每亩耕地平均施用化肥量,1961年为0.58公斤,1978年上升为25. 7公斤,1990年又上升到61.32公斤。
(2)千方百计组织货源。40年来,贵州化肥工业迅速发展。“二五”时期年平均产量仅1 000吨,“七五”时期达40. 75万吨(实物吨)。贵州化肥购进的渠道主要有三:
❶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一级站调入的统配化肥;
❷向省外工厂和商业进货;
❸从省内工业部门调进。赤水天然气化肥厂,是贵州省氮肥的主要供给单位,但由于它地处贵州边沿,所产化肥仍需由水路运到重庆再由铁路运到省内,极为费时费力。对省产尿素、硝酸铵和磷肥,在1982年以前由省分配,从1983年起,只有省产尿素2万吨、硝酸铵1. 2万吨和70%—80%的磷肥纳入计划内调拨供应。1984年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双轨经营”后,供销社除大力搞好计划内调拨供应外,还要积极组织计划外化肥货源。1985年组织了计划外化肥50万吨左右,其中计划外氮肥达32万吨,占氮肥供应总量的38.6%。1990年组织计划外化肥115万多吨,其中氮肥达70万吨。
(3)按照政策供应。1958年以前,按照优先供应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适当照顾贫苦缺肥单干户的优先供应集体原则和根据农业生产计划,首先供应经济作物、主要粮食产区和耕地复种指数较高地区的原则,对化肥实行计划分配。1961年以后,尿素被明确为优先兑现奖售、换购主要农副产品用肥之后,再按上述原则统筹兼顾供应一般用肥。
❶以化肥奖售和换购农副产品。从60年代初以来,为了合理组织工农产品交换,鼓励农民积极向国家交售重要农副产品,保证工业原料、城市职工食品和出口创汇的需要,实行以化肥奖励农民出售重要农副产品。1990年,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在以国家牌价收购粮食、油菜籽、烤烟、生猪和边销茶时,对农民平价奖售化肥,如农民每交售50公斤油菜籽奖售标准化肥5公斤。一些地区的供销社还配合有关部门,对实行挂钩奖售化肥的5个品种,分别情况,集中兑现,即一季度集中预先兑现粮食奖售化肥,二季度集中兑现油菜籽奖售化肥,三季度集中兑现烤烟奖售化肥,四季度集中兑现生猪奖售化肥。对烤烟生产专用肥和数量较少的边销茶奖售肥,则在生产、收购时穿插兑现。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用肥,又解决了化肥积压占用供应部门资金较多的问题。近几年,每年奖售的化肥,约占供销社全年计划内化肥供应量的70%左右。
❷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1990年全省有31个贫困县实施“温饱工程”384万亩。工程区域内有127万农户,其中贫困户89万户。供销社配套供应氮肥3万吨、磷肥8万吨以及地膜、良种等农业生产资料,增产粮食3. 75亿公斤,新增产值3.7亿元。
❸用于救灾。1990年贵州部分地区旱、涝、冰雹及病虫害较为严重。供销社除了供应农药外,还及时将1. 3万吨救灾化肥运到灾区,支援灾区防治病虫害175.67万公顷,占病虫害面积的68%。
❹用于烤烟、蔬菜生产等专用化肥。1990年为7.44万吨。
2.农药。
(1)高效新农药品种增加。1954—1990年供销社共供应各种化学农药15. 49万吨。其中1982年供应8 522吨,是供应量最多的一年。限于当时条件,其中“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供应量占81.41%。这些品种多属于低效高残留农药。1983年以来,根据国务院作出的停止生产这些低效高残留农药的规定,即大力组织宣传推广使用高效高含量的新农药。1990年全省供销社供应农药4 256吨,数量虽然比1982年减少一半,但药品质量提高,1吨高效低残留的新农药,一般可抵原来“六六六”、“滴滴涕”农药10倍的药效。近年,贵州除敌敌畏、乐果等多年习惯使用的农药外,还逐年引进和推广了一些进口和国产的新农药品种。1990年末,全省供销社系统农药库存中,杀虫剂占89.3%,杀菌剂占9. 2%,除草剂占0.74%,杀鼠剂占0.13%。
(2) 农药器械供应量迅速增长。与农药配套供应的喷雾器和喷粉器等农药器械的供应量逐年增长。1957年供应5 132架,1978年供应2.46万架,1985年为6.69万架,1990年为11.98万架。1990年供应量比1985年增长71.29%,比1978年增加3.87倍,比1957年增加22.36倍。60—70年代供应的主要是铁制的农药械,进入80年代,大都供应耐用、轻便的塑料制喷雾型的农药械。许多基层供销社还开展了农药械的维修和租赁业务。
(3) 合理储备,应付急需。农药生产的季节性强,供销社经营农药,都要在淡季组织加工调运,季前贮备,方能适应农事季节需要,保证及时供应。农作物的病虫害常带有偶发性,供销社经营农药,更要保持一定的储备量,才能在一旦发生病虫害时,及时供应。农药的有效保管期一般为两年,超期即要减效、失效。为了便于组织调剂,减少积压,搞好农药库存的合理摆布,在供销社系统实行了“上大下小”,交通方便的点上储存多、偏僻区乡存放少的原则。以省为单位,在春耕之前的农药贮备量, 一般应够一年之用,即销1吨存1吨。1990年全省供销社农药库存为4 964吨,按当年销售量计算,可销1.18年;1978年的库存高达10 717吨,可销2.2年。供销社为储备农药所占用的资金利息和超过药品有效期的报废损失,每年约350万元左右。
(4) 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测算,近几年来,经过农药防治挽回的粮食损失,约占当年总产量的5%—10%。1990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达318.1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230.11万公顷次,占73.2%,挽回粮食损失23.67万吨。秋作病虫害是继1986年以后又一次大发生年,其中水稻纵卷叶螟为全省大发生,面积达47.98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64.7%;防治面积46.76万公顷,挽救稻谷损失5.3万吨。此外,化学除草面积14.26万公顷,农田灭鼠12.83万公顷。
3. 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早熟作用,经济效益显著。1990年全省供销社系统供应农用塑料薄膜4 914吨,比开始推广使用的1964年增长6.2倍,比1978年增长1.73倍。在农膜推广使用初期,主要是供应聚氯乙烯农膜,规格品种单一。近年来,已有农膜、地膜和微膜等品种供应,且可根据当地使用习惯,生产和供应多种规格、厚度不同的品种。1990年全省高山半高山实施的杂交玉米加地膜覆盖的6.67万公顷高产示范工程,玉米总产31.7万吨,比常规种植增产10.4万吨,平均单产达317公斤,比露地杂交玉米单产213公斤增产48.83%,共新增产值7 280万元,新增纯收入4 2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