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年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瘫痪, 机构失去职能作用, 人员集中学习, 有的被下放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技术推广工作严重受挫。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急需。1970年少数单位开始恢复技术推广机构, 开展了技术推广工作。
1.种植业技术推广。由于农业生产需要, 1970年冬省农牧局推广海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恢复机构,组织技术干部归队, 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 到1971年3月, 各地恢复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503个,占公社总数的48%, 市、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52个,占73%。1975年5月省农牧局下发 《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意见报告》, 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性质、任务、工作范围, 强调农业技术推广站不能与其他单位合并, 不能拆散, 编制不能被挤占, 不能抽调推广站干部干那些与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同年, 贯彻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经验交流会议精神, 省农牧局鉴于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比较健全的情况, 决定不改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没有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县, 没有农业科学实验站的公社,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任务, 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良种繁殖场、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 并由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帮助生产大队、生产队组建农业科学实验室和农业科学实验小组。1975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1976年7月1日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重新核定地 (市)、县、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3 835人 (比1965年编制增加278人)。其中专署54人, 县 (市) 685人, 公社3 096人。到1977年底,各地(市)、县(市)都有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79%人民公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1978年6月15日省革命委员会, 转发绥化县革命委员会 《关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作用的报告》, 各地加强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 促进了体系建设。1970年总结推广呼兰县莲花公社 “三级繁育、三级储备、队为基础, 公社辅之以调剂” 的良种繁育推广经验。在此基础上,呼兰全县形成了 “四级三有” 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即县、社、大队、生产队有专业队伍, 有良种繁育基地, 有种子仓库。1973年12月农业部在呼兰召开北方十省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现场会后, 呼兰县 “四级三有”经验迅速推广, 到1975年全省各县普遍建立四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第一级是县良 (原) 种场为全民所有制, 全省共有116处; 第二级是公社良种场为集体所有制,共844处;第三级是大队种子队共8 448个, 占全省大队总数的72.4%; 第四级是生产队种子田, 建种子田的生产队有4.35万多个, 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73.7%。
实行 “四化一供”。1978年国务院下发97号文件后, 全省逐步实现 “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 有计划的供种” (简称四化一供), 将以县为单位的四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改变为省、地 (市)、县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省有阿城、宝清原种场和嫩江马铃薯原种场, 主要承担跨地区用品种的原种繁殖; 每个地 (市) 都有1~2个原种场, 共14处, 主要接受省给的原种和地区内原种繁殖; 每个县市都有1~4个良 (原) 种场,全省共有94处, 主要繁殖地区原种场供给的原 (良)种和本场用提纯复壮方法生产的原种。全省在普及推广各种作物优良品种同时, 实行良种良法一齐抓, 先后推广合理间种、复种、套种增产经验, 1971年各种作物间种面积达140万公顷。推广深松耕法, 由1973年试验示范, 1974年应用面积266万公顷, 到1978年达到333万多公顷, 而后成为常规增产措施, 纳入耕作制度。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1976年在大兴安岭、绥化、嫩江地区和富锦、抚远、虎林、宝清、同江、讷河新建9处草原管理站。1978年建立黑龙江省草原监理总站, 负责全省草原管理、规划、改良和利用工作。1966—1978年,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取得进展。
❶推广家畜冷冻精液授精技术。首先推广牛的冷冻精液授精技术。1974年在农村试用, 全省共用冷冻精液配牛855头, 第二年产犊478头。1978年冷冻精液配牛81 944头, 产犊数24 610头。猪、羊、马也先后推广冷冻精液授精技术。
❷积极推广马传贫弱毒疫苗,1977年全省22个市、县注射马传贫弱毒疫苗68.58万匹, 占小区免疫试验市、县总马数的98%以上。
3.林业技术推广。1973年6月黑龙江省林业总局林木种子站改为黑龙江省营林局林木种子站, 同时,恢复了地区林木种子管理站, 重点县林木种子站。市县直属国营苗圃发展高峰是1975年和1977年,分别为90处和100处。国营林场和森林工业系统,以及乡、村社队苗圃都有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广西林业生产受到冲击,但广大林业职工和群众坚守生产岗位,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和破坏,使林业生产的损失大大减少,并且逐步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
❶飞机播种造林在贺县大桂山、扶绥光西林场等地试播成功后,进一步扩大到全自治区重点大片荒山区,仅1966—1976年,全自治区飞播造林213.3万公顷,保存51.3万公顷;
❷恢复基地造林,实行杉木、油茶等基地造林补助,1973—1976年共完成杉木基地造林20.67万公顷,油茶基地造林近6.67万公顷,建立了一批万亩、千亩连片造林基地;
❸兴办社队林场,在飞播区和基地造林社队,推行基地、飞播区办林场,林场管基地、播区,加强基地和飞播区的管护,促进了社队林场的发展。1976年自治区有社队林场9 100多个,场员11万多人,经营面积133.33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73.33万公顷;
❹兴建部分国营林场和林产工业企业,至1976年共有国营林场149个,经营面积106.67万公顷,其中有林80多万公顷,1969—1976年先后有宜山、武鸣栲胶厂、玉林松脂厂、桂林林业机械厂和雒容纸厂等建成投产。1966—1976年全自治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面积445.45万公顷,其中国营造林58万公顷;收购商品材1 435.29万立方米,其中国营林场生产156.37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