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安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但由于农村未给农民提供“闹革命”的“铁饭碗”条件,加上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教训记忆犹新,对“左”的错误进行抵制,相比城市各业而言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较轻,农业生产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所有制与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安徽农村基本上维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未变,但政社合一的公社非生产人员和开支过多,经营管理混乱,生产队和社员负担过重;在农村经济活动中一味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化程度,将除集体生产活动以外的一切个体生产和个体经济都认定为“资本主义”,到处大搞“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的家庭副业和多种经营,压缩或收回农民的自留地、自留山,迫使许多农民砍掉了房前屋后的自留树,并控制或封闭农村集市贸易;在生产上搞“大呼隆”,造成出工不出力,多劳不能多得。在产业结构上,在“学大寨、赶郭庄”口号下,大搞“以粮为纲”,造成山区毁林种粮,湖区围湖造田。这样,一方面虽确使粮、油产量有所增长,1970年,安徽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95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1976年全省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分别为1 684万吨和26.9万吨,比1966年增长75.9%和95%;但另一方面却造成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的发展缓慢,人均占有量不多,有的还有下降。1976年,全省棉花总产量14.3万吨.仅比1966年增长20.5%;生猪出栏率48.1%,为历史最低水平;大牲畜存栏数262.9万头,比1968年减少17.9万头,羊存栏172.8万只,减少39万只;水产品总产量8.41万吨,比1957年的14.1万吨下降40.3%。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全省干部群众在艰难条件下未停止水利建设,在淮北开始挖了新汴河和茨淮新河,在江淮丘陵及皖南兴建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和花凉亭、陈村灌区工程,续建淠史杭工程,使农业抗灾保收能力得到增强,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在分配方面,强调国家和集体过多,忽视群众利益,实行高积累、低消费,大搞平均主义。1966—197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49.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增长28.8%。1976年,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50元以下的有9.13万多个生产队,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30%以上;超支户351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40.9%,累计超支额4.05亿元,平均每户超支115.5元,还有许多生产队无现金分配,相当一部分农户和生产队靠借贷过日子。 ☚ (二)“大跃进”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0月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黑龙江省农村党支部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 开展 “大批判”、“整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革命”等政治运动。党组织的正常活动受到冲击, 一些基层党组织陷于瘫痪。 ☚ (二)人民公社化前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广东林业带来极大的破坏。 ☚ (二)“大跃进”与经济调整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在 “文化大革命”中, 从1966年冬起, 湖南各级党委领导机关受到严重冲击而陷入瘫痪、半瘫痪, 党的组织生活中断, 党员管理教育陷入自流状态。在农村, 也有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受到错批错斗, 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停止了组织生活。1968年4月以后, 随着各级革命委员会及其党的核心小组的建立, 以及整党建党的展开, 基层党组织相继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至1971年底, 全省46 426个农村党支部已全部恢复组织生活。在1968年4月省革命委员会建立到1970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产生的这段时间里, 虽然各级党委和各方面基层党组织也包括农村基层党支部都相继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 在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方面开了不少会, 提了不少要求, 但由于当时仍错误地认为党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革命的重点是整党内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因而使相当多的党员领导干部继续遭受错批判和错处理, 严重挫伤与损害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不少基层党支部的活动和作用还没有恢复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 (二)人民公社时期 三、改革开放以来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7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仍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延续至1967年1月机构瘫痪。1967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机关瘫痪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1967年3月成立广西军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担负领导全自治区工农业生产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生产组代替了党政农业管理机构。1968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设生产指挥组。1969年11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农林水小组正式成立,并决定将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农垦局合并成立革委会农林服务站。自治区气象局改称气象总站,撤销农垦局、农业厅、林业厅、水产局、农业区划委员会。1971年1月,撤销原设立的公司、局、站,设立农林局、水利电力局、气象局。1973年8月,撤销生产指挥组等四大组和农林局,设立农业办公室、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农垦局、农业机械管理局。1975年2月,中共自治区委恢复成立农村政治部。 ☚ (二)变动时期 (四)恢复改革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的影响,有的地方提出“劳养结合”,“在养老中革命,在革命中养老”,把敬老院办成了生产院,否定了“以养为主”的办院方针。由于敬老院的劳动强度大,在院老人纷纷出院,导致一些敬老院解体。全省敬老院下降至300多所。 ☚ (二)整顿时期 (四)发展提高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年9月—1976年10月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山东省农村党支部建设和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运动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在“造反有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下,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普遍受到冲击,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受到批判和斗争,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党的组织生活一度被迫停止。1969年6月—1972年上半年,全省开展了整党建党工作。在整党中,全省农村发展党员20多万名,处理党员2万多名,其中开除党籍、劝退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占40%。这次整党建党,虽然恢复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但由于贯彻了“九大”的错误指导方针,处分了一些不应当处分的党员,暂缓了许多不应暂缓的党员的组织生活,同时搞了“突击入党”,吸收了相当数量不够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因而给党组织带来了严重的不纯的问题。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后,山东省农村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1974年“四人帮”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又一度造成混乱。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山东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批派性、促团结,抓整顿、促生产,基本扭转了“批林批孔”造成的混乱局面。1976年全国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再度受到影响。同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 (二)人民公社前期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党支部建设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全国开始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各地、市、县党政机关纷纷被群众组织夺了权,各级干部成为批判和斗争的对象,各经济部门陷入瘫痪状态,无政府主义盛行。农民也卷入到派性斗争中去,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破坏,其主要表现为: ☚ 2. 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 (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中, 在 “踢开党委闹革命” 口号煽动下, 党的活动停顿了, 党的基层干部被审查、靠边或批斗, 领导权被群众组织夺走, 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在组织发展上贯彻 “五十字建党纲领”, “吐故纳新” 的指示, 以派划线, 清理阶级队伍, 另立标准, 突击发展党员。据1971年统计, 全省突击入党纳新的 “革命造反派”达9 619名, 将异派的1 325名党员 “清理” 出党外, 造成基层党组织思想、组织、作风严重不纯的恶劣后果。 ☚ (二)困难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 10年浩劫, 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家庭副业被禁止发展, 这一时期农户收入增加甚少。到1978年, 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33.57元, 比1965年增加27.67元, 增长26.13%, 13年间平均每年仅增加2.13元, 每年仅增长1.8%。 ☚ (二)人民公社和三年困难时期 (四)改革开放以来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水利机构瘫痪,各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0年10月全国北方14省、自治区农业会议后,情况有所好转,水利建设在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完成了中卫县河北灌区总干渠的扩建和支干渠整治,建成了自治区第一条砼全断面砌护的大干渠——东干渠,进一步完成了引黄自流灌区的排水系统,开挖了青铜峡反帝沟、永二干沟、银川银新沟,并在银北地区兴建了一批电排站和排水机井,形成沟、站、井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山区兴建了中小型水库142座,总库容3. 6亿立方米,计划灌溉面积2.88万公顷。到1976年底,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 9万公顷,比1965年净增3.03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2 760公顷。此时期,全自治区共完成国家投资3. 52亿元。 ☚ (二)“二五”及调整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极“左”路线泛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在农村,把农民家庭副业和自留地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把集市贸易作为批判对象,基本上关闭了城市集市贸易市场,全自治区市场商品成交额1966年与1965年基本持平,为550万元。1967—1969年的3年间,宁夏城乡集市成交额贸易连年下降,分别为510、360和300万元。1973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开始走出低谷,达到650万元,市场数量也由76个增到80个。由于城乡集市贸易具有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盛行,对集市贸易采取严厉的 “棒杀”政策,但到1976年,宁夏城乡集市贸易在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的驱使下有所发展,市场数量增到96个,成交额上升到1 072万元。 ☚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发挥了稳定经济、保障城市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作用。在这一时期,虽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但由于广大农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对“左”倾错误进行有效的抵制,仍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农产品获得了较好收成。十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2%,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增灌溉面积2. 73万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社会严重动乱的环境中,农业使宁夏人民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省农村广泛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教育”,并且把这一教育同农业学大寨运动结合起来。在1974年的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省委提出:要紧密联系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向阶级敌人,向资本主义势力,向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发动猛烈进攻,进一步解决农村的方向道路问题。”同时,把农村中出现的“搞副业单干”、“扩大自留地”当作“严重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在1975年的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又一次提出:“要以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批林批孔”,要“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要把斗争的矛头始终对准“一小撮阶级敌人和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个时期的思想教育,阶级斗争扩大化,宣扬“斗争哲学”,全面开展“大批判”,其锋芒所指,主要是农村各级干部,同时也殃及广大群众。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四)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