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不少农村“四清”未及结束,基层党组织就被冲瘫痪了。直到1970年,全省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0年动乱期间,在组织发展上贯彻“五十字”建党方针和“吐故纳新”指示,一面“清理阶级队伍”,一面大搞突击纳新,使基层党组织处于很不正常的状态。回顾当时甘肃的情况,许多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努力捍卫党组织的纯洁性,坚持党的传统做法,吸收的绝大多数党员在本质上看是好的。但也有另立标准,突击入党,甚至先进党内后办手续等违背党章的做法。如1976年有个县发展党员1 231名,占原有党员总数的12.6%,其中2/3是集中在6—10月突击发展的,因而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造成了不良后果。截止1976年底统计年报汇总,全省农村党支部14 711个,农村党员总数382 492人。 ☚ (二) 两次大起大落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农村党支部建设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基层党组织陷入全面瘫痪。1969年1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下发《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大革命的几点意见》,要求在清理阶级队伍基本结束以后,把重点转到整党工作,让党员在大批判和群众斗争中接受考验。同时组织了52万多人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派驻各地农村帮助开展整党工作。这次整党自1968年10月开始,到1971年底基本结束。在整党的“吐故纳新”中,全省 “吐故”党员5 816名,占参加整党党员总数的0.9%;发展新党员3.8万多名。到1971年年底,全省重建公社党委2 823个,占公社总数的95.5%; 重建生产大队党支部38 113个,占生产大队总数的91.3%。重建后的2万多名公社党委成员中,“新干部”占30.5%,“党内群众代表”占30.3%。这次整党对恢复党组织的活动,重新确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维护农村工作的正常秩序,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开展整党,给党的思想建设造成严重混乱。一批优秀党员干部被当作“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而清除出党,一大批“造反有功”的人进入党内,造成党内特别是领导班子严重不纯。 ☚ (二) 人民公社时期 (四) 改革开放时期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江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后,江苏各地迅速掀起“红卫兵”运动,造反组织纷纷成立,由起始阶段主要批评文教领域的所谓“封、资、修”和“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继而对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进行批判;发展到“打倒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矛头直指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疯狂冲击各级党政组织,迫害广大党员、干部。在农村,党组织成为造反派攻击的主要目标,致使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处于停滞甚至瘫痪状态,社会秩序混乱。“造反组织”乘机夺权,并分裂为两大派,相互攻击,制造武斗,破坏生产和人民生活,全省城乡陷入无政府状态。1967年3月,军队奉命介入,由部队“支左”人员控制局面。1968年3月开始,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实行一元化领导,扭转了全省的无政府局面。但在干部和群众中进行了“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和清除“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等政治运动,造成大量冤假错案。1970年后,全省各级党组织逐步恢复,并大力整顿“软、懒、散”领导班子,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开展“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一些帮派分子乘机再次捣乱破坏。 ☚ (二) 人民公社时期 (四) 改革开放时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