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农产品与饲料加工机械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农产品与饲料加工机械化

(七)农产品与饲料加工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末开始,广西农村逐步使用机器加工农产品。经过30多年,尤其是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多年的大发展,面貌已完全改观。杵臼、水碓、踏碓、槽碓等古老落后的工具已基本绝迹,遍布乡村山寨的是碾米机、粉碎机、榨油机等现代加工机械。到1992年,全自治区基本实现了稻米、食油、甘蔗、饲料加工机械化。
(1) 粮食加工机械化。50年代,省人民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大米、面粉供应问题,开始发展粮食加工机械化。粮食加工部门,50年代初开始从省外购进磨粉机从事小麦加工。50年代中期,又从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陆续引进广式2号、3号、5号,浙碾Ⅱ、Ⅲ号和457型碾米机。并由农机厂进行仿造,产品逐渐在农村推广使用。至1970年,全自治区生产的碾米机达30多种型号,拥有量1.64万台。多数机型米糠不能分离,成品含谷量高。1972年广西农用碾米机改进设计组设计成功广西72系列碾米机,有5种型号,使碾米机的生产技术实现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该系列米机采用铁辊精白机构、配置米糠风选分离装置,可将稻谷一次加工成白米,出米率68%以上。1973年以后在全自治区大量推广使用,逐渐替代旧型产品。80年代中期,农机科研、生产部门对72系列米机进行技术改造,增设双层料斗,可将粗糠全部回收碾成细糠,工艺性能、耗电、成品精度等技术指标进一步提高。同时还研制成功体积小、重量轻、作业质量好、价格低廉的微型碾米机,深受农民欢迎。1992年全自治区农用碾米机保有量20.18万台(其中微型碾米机0.79万台),比1978年的8.76万台,增长130.37%。拥有量最多的是玉林地区,为4.30万台,其次为河池、南宁、柳州、桂林地区,分别为2.54万台、2.22万台、2.21万台和2.05万台。
自60年代以来,还推广了可将米、豆、麦等颗粒粮食加工成粉或浆的动力小钢磨,1978年保有量为6 869台。80年代后,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购置小钢磨加工米粉、豆腐、腐竹等食品,投资少、见效快,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工具。拥有量迅猛发展,1992年达到20 979台,比1978年增长2.05倍。此外,粉丝机、切粉(水粉)机、压面机等已在农村广泛使用。
(2) 油料加工机械化。50年代中期以前,广西茶籽、花生、桐籽等油料加工,除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有少量手摇榨油机外,农村油坊完全采用楔式传统木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麸饼残油率高。
1957年以后,一些农机厂开始生产小型农用榨油设备,产品由城市陆续推广到县城和农村社队。1978年全自治区已有2 153台,主要是工作推力为10吨至90吨的手动式液压榨油机和6YL—60型、6Y—781型机力螺旋式榨油机。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个体油坊大量增加,促进了榨油机械的快速增长。保有量由1980年的2 828台增加到1992年的11 351台,增长了3倍,年均递增12.28%。全自治区除少数边远山区外,传统木榨已被榨油机取代。但是,农村制油工艺和设备仍比较落后,除榨油作业外,清选、压坯、蒸炒、滤油等环节依然靠手工作业。
(3) 甘蔗加工机械化。广西是我国主要蔗糖产区之一。早在1928年广西实业院就开始使用榨蔗机提取蔗汁,制炼糖料,据1943年统计,全省有畜力压榨机30台,离心制糖机53台。50年代初,广西开始生产机力三辊榨蔗机,在少数糖厂使用。60年代以后,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适应社队集体经营的日榨能力7—15吨的小型榨机迅速发展。到1978年拥有量达5 747台。1979年后,由于国营机械化制糖厂迅速发展,农用榨蔗机逐年减少,1992年尚有2 261台。
(4) 薯类加工机械化。广西盛产红薯、木薯,一般年产量分别为20万吨左右,丰年可达60万吨以上,在农村除直接供食用和作饲料外,主要用来制作淀粉和粉丝。新中国成立前,完全靠人工锉磨、粉碎。
50年代末,梧州、桂林、柳州等地木薯产区开始推广使用半机械化木薯淀粉加工设备。70年代后,小型机械化薯类制粉机基本替代了半机械化设备。到1992年淀粉加工机械已达5 558台。性能较好的有柳州地区农机研究所研制的6U—600型木薯加工设备,由洗薯机、磨碎机、振动筛、烘干机等组成,工效600公斤/小时,出粉率23%—24%,适应农户经营。
粉丝的加工,是先将鲜薯块加工成淀粉,然后再制成粉丝。80年代中期小型粉丝机开始在农村推广。为开发芭蕉芋资源,80年代末,河池地区凤山、都安等县农机部门研制成功芭蕉芋粉丝加工设备,可将芭蕉芋加工成淀粉或粉丝,已在当地试用。
(5)棉、麻加工机械化。在50年代,棉农主要采用人力(手提或脚踏)皮辊轧花机将籽棉加工成皮棉。
60年代初,全州县农械厂制造的机力轧花机和机力弹花机开始在部分产棉区使用。到1972年轧花机已发展到767台。1973年以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拥有量逐年下降,1985年仅剩192台,1992年已不足100台。
麻类加工仍以手工工具为主,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60年代初,阳朔县农机修造厂制造成功苎麻人力刮麻器,比手工提高工效1倍以上。70年代中期,广西农垦技术攻关小组研制成功剑麻刮麻机,工效19公斤/小时,成品纤维质量好,已在农垦系统推广使用。80年代初,平南县农机研究所和农机修造二厂研制出6BM—290型碎骨式动力剥麻机,可将黄、红麻鲜茎加工成粗制纤维,工效500公斤/小时,适用种麻专业户使用。
(6)茶叶加工机械化。50年代以前,茶叶采摘、加工全靠手工作业。50年代中期,横县、苍梧等县制造出水力、畜力揉茶机,在当地茶区使用。60年代开始引进机力揉茶机。70年代桂林市和浦北、灵山、贵县、罗城等县从区外购入采茶机在部分茶场使用。至1979年全自治区有揉茶机1 315台,采茶机76台。80年代初,桂平县农机研究所研制出远红外线茶叶杀青机,每小时可加工鲜叶45公斤,杀青后的茶叶松散均匀,无青气,无焦变,合格率93%以上,已在西山茶场使用。
(7)饲料加工机械化。50年代中期,贵县、玉林、全州、宾阳等县开始使用从广东引进的统糠机。50年代末,在农业工具改革运动中,全自治区推广了大量人力切碎机、机力打浆机和切蔓机等饲料加工机具,因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久大部停用。60年代初,开始从区外引进饲料粉碎机,并由农机工厂进行仿造和改进。至1970年全自治区已有20多家农机工厂制造动锤式、齿爪式和径锤式3大类20余种型号规格的饲料粉碎机,保有量5 995台。70年代,为贯彻中共中央“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指示,各地大办集体养猪场,饲料加工机械迅速发展。1978年饲料粉碎机、切蔓打浆机及统糠机拥有量已达80 930台。1980年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畜、禽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大量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大大地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饲料加工机械的大幅度增长。1992年仅粮食系统所属专业饲料加工企业就有92家,全系统生产全价配合饲料64.66万吨,混合饲料15.17万吨。1992年全自治区拥有饲料加工机械26.11万台(不含国营粮食系统,下同),比1978年增长2.23倍。其中切蔓打浆机10.99万台、饲料粉碎机14.45万台,分别比1978年的1.08万台和6.14万台增长9.18倍和1.35倍,统糠机0.66万台,比1978年的0.87万台减少24.1%。这些机械主要分布于桂林、玉林、柳州、梧州和河池地区,拥有量分别为4.88万台、4.46万台、3.52万台、3.44万台和3.26万台。颗粒饲料压制机和饲料加工成套设备,近年来已在部分养鸡(鸭)、养鱼和饲料生产专业户中应用。到1992年全自治区除少数边远、贫困山区外,基本实现了饲料加工机械化。
(八)农村运输机械化 农村运输,包括田间运输、乡间运输和城乡运输三个方面,其用工量占种植业总用工量的40%以上。
50年代中期以前,广西农村物资运输绝大部分依靠人力,使用箩筐、背篓、扁担等传统工具。在桂东南少数平原和沿江地区有少量的人力手推车、畜力车和木船等半机械化运输工具。50年代后期,人、畜力车,木帆船等半机械化运输工具开始发展。1958年到1960年,制造推广各种人、畜力车400多万辆。60年代后,在桂林市和桂平县建立了力车制造厂,大量生产JL650型汽轮手推车。7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乡村道路及河道通航条件的改善,各种半机械化运输工具迅速发展。1992年全自治区拥有汽轮手推车58.31万辆,畜力胶轮车3.33万辆,农用木船1.05万艘,比1970年分别增长54倍、2.40倍、0.5倍。
机力运输船。多由木船改装而成(即将小型柴油机、挂浆机安装在木船上,代替人力摇橹),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到1992年拥有量达9243艘/11.1万千瓦,比1970年增长86.2倍。
农用汽车与拖拉机挂车。50年代初,首先在国营机械化农场和国营拖拉机站使用,1959年以后逐渐发展到农村人民公社。但由于农村经济、道路条件以及机械制造工业、油料供应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到1970年全自治区农用汽车仅305辆,挂车402辆,均为自治区外产品。70年代初,广西设计制造的柳江牌130型农用汽车(载重量2.5吨)以及载重为3吨、0.75吨的拖拉机挂车,开始在全自治区推广。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1983年允许个人或联户购买小型拖拉机、小型机动船及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从事生产和运输以后,运输专业户、重点户大量增加,促进了运输机械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挂车,投资少、见效快,既适应农民的购买力,又适应农村现有道路较差的状况,增加最多。到1992年,全自治区农用汽车(含农用运输车)保有量已达26 103辆、功率166.9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4.42倍、15.05倍。其中玉林地区拥有5 803辆,占总量的22.23%。玉林市有1 310辆,居全区之首。1992年,拖拉机挂车保有量24.26万辆,比1978年增2.34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挂车1.41万辆,减少15.16%,手扶拖拉机挂车22.85万辆,增3.07倍。其分布较多的是南宁、玉林、柳州地区和南宁市,分别为4.77万辆、4.69万辆、2.49万辆和2.67万辆。拥有1万辆以上的县(市)有,武鸣县(1.18万辆)、贵港市(1.07万辆)、合浦县(1.06万辆)。随着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运输工具的增多,1992年机械运输作业量已达46.54亿吨·公里。全自治区除少数偏僻山区外,乡间运输和城乡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桂东、桂南、桂北、桂中部分县(市)田间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 (六)收获机械化   (九)农田建设机械化 ☛
000147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