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依靠科技振兴农垦经济
农垦科技工作,从创业开始,就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52年1月18日,在华南垦殖局长叶剑英组织下,成立了“橡胶研究筹备委员会”,叶剑英亲自兼任主任委员,丁颖、李沛文为副主任委员。开展对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割胶等全过程的科学研究。接着,成立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后改为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是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华南垦殖局设垦殖处(后改为生产技术处)、各垦殖分局设生产技术处(后改为科),垦殖场配备技术员,开展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工作。50年代中期,建立专业的橡胶育种站,从事科研工作。此后,尽管领导体制变化、组织机构变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作,从不间断。至1991年,广东垦区共有科研单位35个(内有总局、管理局属的科研单位4个,农场科研单位31个),职工人数共997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6人,中级科技人员42人,初级科技人员322人。有试验基地5. 66万亩,年科研费256.5万元。
40年来,农垦坚持走科研与生产结合的道路,并从对橡胶的科学研究拓展成为对橡胶,其他热带作物、经济作物、机械、化工、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 打破“植胶禁区”,实现橡胶大面积北移。国际上曾把北纬17度以北列为“植胶禁区”。1925年,美国曾经派出一个考察团,对亚洲各国的地理环境条件作过考察和研究,曾断定中国地区不适宜种植橡胶树。然而,广东垦区和兄弟垦区的科技工作者与广大职工相结合,共同努力,从5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橡胶树北移的科学实验,经过近30年的艰苦工作,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和科学采胶的道路,创造了一整套技术经验,培育自己的、具有抗性强、速生高产的橡胶优良品系,获得了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植胶成功,并于1982年10月,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进入80年代,广东垦区把这一发明成果运用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事业中来,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它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广东垦区风害、寒害频繁的特点,划分各种类型区,即:轻风轻寒区、中风中寒区、重风中寒区、中寒轻风区、重寒轻风区等五个类型区;在类型区的大环境中,逐个山丘、逐块地段划分寒害类型小区,划分出宜胶区和非宜胶区;然后按照橡胶品系本身的抗寒抗风程度,逐一检查对照排队,确定调整或更新的对象。丰富了“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的植胶经验。
(2)对50年代种植的实生树(未经优化、以种子育苗直接种植的橡胶树)和低产芽接树(采用的芽条原认为是优良品系后经鉴定不优良的橡胶树)逐步淘汰,在宜胶区里的则按“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进行更新;在非宜胶区里的则转产改种其他对口作物。
2. 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示范推广成功。1964年初,中国政府“东非农业考察组”从国外引进龙舌兰麻新品种,由省农垦厅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作所联合进行“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下简称H·11648)引种试种、技术改进、示范推广”的专题研究。并交由东方红农场试种繁殖。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为适应大面积推广H·11648麻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剑麻繁殖的新方法,经反复试验,找到了“钻心、破头、剥叶、加施刺激剂催芽”的快速繁殖法,使一株剑麻一年中可繁殖出100株种苗,解决了大量需要麻苗的问题。从1965年至1980年,共育成H·11648麻种苗2 362万株,除满足广东垦区需要外,还支援了广西、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区50多个县广大农村和60多个国营农场种植的需要。“剑麻快速繁殖法”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改革开放以来,对H·11648麻的栽培管理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成功地概括出一套科学栽培管理的科研成果。“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与示范推广”专题研究,获得成功,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它的全面推广,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1991年平均亩产剑麻纤维达180. 5公斤,比1964年增加165. 5公斤,比1978年增加45. 5公斤。
3.选育出驰名中外的优良水果品种“红江橙”。红江橙是在红江农场种植的几十万株新会橙树中,发现变异的一株果树,经过艰苦培育而成的。1971年9月,红江农场技术员钟家存发现该场十九队吴志贤班管理的橙树中,有一株变异的橙树,经吴志贤介绍,发觉这株橙树早结果、肉嫩汁甜、甜中带酸,果肉呈红色,被大伙称为“红心橙”。这株变异橙树促使钟家存投入科学实验,培育良种的艰苦劳动中,在农场领导的支持,工人的通力合作,经过十几年嫁接、繁殖培育、筛选、提纯,终于成功培育出驰名中外的优良水果品种“红江橙”,其特点是:果树生势壮旺,早结果,植后4年进入丰产期,比新会橙早2年;丰产性强,果大、皮薄、果肉脆柔嫩、橙红色、有光泽,化渣多汁,甜酸适度,带有微香。于1987年,“红江橙的选育与推广”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1991年,红江橙优良果树品种,已在湛江地区广泛推广,已栽植近20万亩。广东垦区种植2. 98万亩。红江橙已成为出口创汇的名牌产品。
4.旱坡地蔗吨糖田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成功。广东垦区在总结旱坡地糖蔗大面积丰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旱坡地蔗吨糖田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经一年多的努力,获得成功。吨糖田实施计划0. 333万公顷,实际完成0. 36万公顷。验收结果:平均每公顷产糖蔗124. 29吨,比常规种植对照增产43.3%;经榨糖检验,含糖分13.66%;每公顷产糖17吨,亩产糖1. 133吨。经济效益:糖蔗总产增加13. 342万吨,新增农业产值1 518. 54万元,扣除增加投入303. 7万元,纯收入1214. 8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50。经济效益显著。
广东农垦科研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从国家开始对科研成果评奖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0项,获得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有20项,获得省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有23项。这些科研成果,既有农业(32项)、又有工业(17项)和畜牧(1项)、渔业(1项)、气象(1项)、卫生(1项)等,为广东垦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