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黄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黄河 (一)黄河黄河下游历史上发生的最大洪水,经调查审定的有1761年估算郑州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32 000立方米/秒;1843年推算陕县水文站洪峰流量36 000立方米/秒。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 300立方米/秒。河南黄河当前的防御标准为花园口站流量22 000立方米/秒(见表2-3-18)。 表2-3-18 黄河花园口站历年汛期最高水位、最大流量
(续)
❶自1970年基本水尺下迁3 140米。 ❷表中出现日期为最大流量出现日期。 ❸1万米3/秒以上流量1954年2次,1958年5次,新中国成立人民治黄以来共12次。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进入河南的泥沙量年平均16亿吨。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5米,最多达10米,是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的淤积导致水位抬升,花园口站1982年15 3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与1954年15 0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相比,河南黄河沿程高出1.2~2.8米。 黄河下游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自西汉至建国前的2000多年间,共决口1 500多次,其中河南占2/3,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洪水泛滥的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涉及黄淮海大平原的津、冀、豫、鲁、苏、皖5省1市25万平方公里。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决郑州花园口大堤,泛滥豫、皖、苏3省44个县市,淹没耕地84.4万公顷,死亡89万人。其中河南淹地45万公顷,死亡32万余人。历次决口改道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历史开创了新的一页。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积极治理,除害兴利,连年加高培厚堤防,整修险工,整治河道,建设滞洪区,不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大力开展引黄灌溉,放淤改土和滩区水利建设,为改善沿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精心组织黄河防汛工作,确保人民治黄以来安全渡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防洪工程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黄河的基本工程建设。到1995年,除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外,国家共投资金达12.53亿元,完成工程量土方8.8亿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投劳1.49亿工日。河南黄河已建成包括水库、大堤、险工坝岸、河道整治、蓄滞洪等项工程的防洪工程体系。 (1) 培修大堤。河南黄河河务部门所辖堤防有黄河堤648.60公里,沁河堤161.63公里,共计810.23公里。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大堤,黄河改道南行,于1947年才回归故道,人民治黄接收的黄河大堤历经破坏、风浸雨蚀,千疮百孔,极为薄弱。1949年汛期花园口站出现12 300立方米/秒洪水时,堤防发生漏洞达244个,全线处于紧张状态。经党政军民奋力抢堵,才保证了两岸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1949年以后,黄河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黄河临黄堤、北金堤、太行堤、贯孟堤以及沁河堤,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培修加固。第一次大复堤是在1950—1957年进行的,主要是修补堤身残缺,加固薄弱环节;第二、第三次大复堤分别于1963—1967年、1974—1983年进行,这两次大复堤都是根据河道淤积状况,为满足防御标准加强堤防抗洪能力作出的。加培加固堤防共完成投资2.84亿元,实作土方3.10亿立方米。为了提高堤防抗洪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全面开展了人工锥探消除堤身隐患的工作,到1970年发展为打锥机和压力灌浆机锥探灌浆。截至1986年,河南黄河堤防用机械普遍锥灌一遍,重点堤段达2~3遍,共完成锥孔618万眼,灌入土方94万立方米,处理隐患5.8万多处,增强了堤身抗洪能力。根据“临河防渗,背河导渗”的原则,1955—1957年,对临堤15处历史老口门及薄弱堤段采取抽槽换土、加修粘土斜墙进行加固,计长13 643米,挖槽深度2~3米,斜墙厚度1~2米,共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1965年为进一步消除堤身隐患,提高堤身密实度,又对部分虽经锥探灌浆仍有渗水的堤防进行洇堤加固,使堤身虚土沉陷,密实度增加。从1956年起,还采用引黄放淤加固堤防,开始拟订放淤宽度200米,高出1958年洪水位1米。1981年为尽快发挥放淤固堤作用,采取重点加固危险薄弱堤段,将宽度调整为险工堤段50米,平工堤段30~50米,淤填高程高出大堤浸润线逸出点1米。淤到标准后,再用粘土盖顶,以保质量。截至1995年,放淤固堤共完成土方1.05亿立方米,已淤成堤段的堤防抗洪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 (2) 整修险工。为防御洪水淘刷,在堤防临河一侧所修建的厢埽、坝垛、护岸等工程统称为险工。1949年以前,河南黄河共有老险工19处,坝岸1 249座,多为秸料和土为主使用桩绳系连做的厢埽,质轻易腐。随着三次大复堤的进行,对险工坝岸也相应做了三次大的整修。第一次大整修在1952—1956年,将旧的厢埽全部石化,高程以1933年洪水位为坝高控制标准,超高1.5~2米。根据工程基础强度,分别采用石料干砌、平扣、丁扣、排垒、散抛护坦,铅丝笼或铅丝网片护底固根。第二次改建在1964—1966年,重点是兰考县东坝头以上河段,以防御花园口站22 000立方米/秒洪水为标准加高加固。第三次在1974—1983年,仍以防御花园口站22 000立方米/秒洪水为标准,按黄委会新规定对坝岸全面改建加固。由于改建任务大,部分坝岸至今仍未加固。经过长期的努力,河南黄河现在已整修和新建了36处险工,1 799座坝岸经过整修加固,累计完成土方392.14万立方米,石方131.01万立方米,投资6 614.44万元,抗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整治河道。河南黄河属于游荡性河段,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中常洪水易发生横河、斜河顶冲堤防、坝岸,威胁防洪安全,同时也不利于引黄灌溉和航运。1958年后认为三门峡水库即将建成,下游防洪问题基本解决,对河道提出“三年初控、五年永定”的口号,曾修筑不少“树、泥、草”结构的治河工程,结果多被洪水冲垮,一度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从60年代起开始进行河道整治,70年代进一步明确整治的目的,以防洪为主,控导主流,护滩保村,缩小河道摆动范围,防止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在确保大堤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灌溉和航运,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险工和护滩工程,遵守河势变化规律,因势利导,采取“以坝护湾,以湾导流”的方法,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河南黄河共修建河道整治工程75处,坝岸1 728座,完成土方1 824.76万立方米,石方150.41万立方米,投资2.17亿元。目前,濮阳青庄至台前张庄144公里河段,控导工程已按规划基本完成;兰考东坝头至濮阳青庄70公里河段,已初步完成整治工程的布点;孟津白鹤至兰考东坝头230公里河段,已修了部分节点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的河段,河势渐趋规顺,减少了横河、斜河发生的机遇,制止了滩岸大面积坍塌,对防洪安全,护滩保村,便利于现有引黄涵闸引水及提高航船吨位,都提供了基本保障和有利条件。 (4) 开辟滞洪区。北金堤滞洪区,位于黄河大堤左侧河南濮阳一带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是解决黄河下游大洪水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该区始建于1951年,在长垣石头庄修有长1 500米、宽49米的溢洪堰,设计分洪能力5 100立方米/秒。因河床淤积及河势变化,该堰达不到适时、适量、安全、可靠分滞洪水的要求。1975年淮河大水以后,决定废除石头庄溢洪堰,兴建渠村分洪闸,改建北金堤滞洪区。渠村分洪闸全长750米,56孔,设计最大分洪流量10 000立方米/秒,1976年11月动工,1978年5月建成。改建后的北金堤滞洪区东西长141公里,总面积2 316平方公里(含山东93平方公里),设计滞洪总量20亿立方米。涉及河南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5县,53个乡,2 097个村,耕地14.67万公顷,人口136.7万。其中主流区、深水区有70万人滞洪时需临时迁移,迁移时限最长为36小时,其余就近安置或防守。为保证分洪后滞洪区群众安全,区内修建围村堰124个,避水台587个,台顶面积136万平方米,可安置人口46.35万人。此外还修建迁安撤退桥梁15座,柏油路410公里,并备有预警和通讯设备及一定数量的救生工具。实际完成土方2 923.13万立方米,石方22.51万立方米,投资达8 834.22万元。 以上防洪工程与已建成的干流三门峡水库、支流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和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相配合,将形成比较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这些工程联合运用,可将黄河下游现在约6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的水平。 2.防汛。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黄河防洪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党政军民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认真贯彻执行“有备无患、防重于抢”的防汛方针,依靠工程加人防的强大力量,为黄河在人民治黄以来岁岁安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 防汛组织。河南省设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分设黄河和内河两个防汛办公室。黄河防汛办公室设在省黄河河务局,沿黄各市县也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负责所辖区段的具体防汛工作。黄河防汛历年实行军民联防,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黄河大堤背河5公里以内为防汛区。2.5公里以内为第一线,以外为第二线,沿黄主要城镇为第三线。据统计,历年组织的群众防汛队伍,一般在70万~100万人。军队根据各级防汛部门的要求,参加重大险情的抢守和救护群众工作。防汛物资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进行储备。主要抢险料物,如石料、铅丝、麻袋、燃料,照明交通工具由河务部门储备,不足部分由国家物资、商业等部门负责;群众储备的主要是柳秸料、木桩等,需要时由防汛部门通知当地政府组织群众集中运到工地。 (2) 抗洪抢险。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站出现22 3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这是黄河有水文记载以来实测到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主要是由三门峡一花园口区间干支流洪水所形成的,其来势迅猛。周恩来总理亲临黄河指挥抗洪斗争,要求河南、山东2省全力以赴,保证抗洪斗争的胜利。河南省沿黄组织百万防汛大军,有30万人上堤日夜与洪水拼搏,省及各级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经过广大军民10个昼夜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洪水安全通过省境。这次洪水抢护的较大险情、堤防有130处,险工有71坝次。滩区迁移人口23.2万人,粮食1 137万公斤,牲畜1.2万头。 1982年8月2日,花园口站洪峰流量15 300立方米/秒,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洪水进入下游河道后,河南临黄大堤有310公里偎水,郑州京广铁路桥以下最高洪水位比1958年大洪水水位高出0.17~2.11米。根据中央领导指示,河南省紧急动员组织群众防汛队伍25万人,人民解放军2.8万人,奔赴黄河、沁河大堤,参加抗洪抢险,各级党政军领导上堤指挥,经过五昼夜的奋战,到8月7日洪水安全通过河南省境。洪水期间黄河滩区674个村庄受淹,迁移12.25万人,29.11万人上了避水台。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花园口站发生10 000立方米/秒以上大洪水12次,历年累计出险1.87万余次,抢险用石料271万立方米,柳秸料2.4亿公斤,铅丝2 046吨,麻绳5 044吨,木桩40万根,投劳1 081万工日。所有险情经党政军民奋力抢护均化险为夷,保证了黄河防洪安全。 3.引黄供水。河南黄河由于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对于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甚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治理黄河水害的同时,非常重视引黄兴利。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黄河两岸地区的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引黄淤灌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1) 发展历程。1951年动工修建新乡地区的引黄灌溉济卫渠首闸及其灌区工程,1952年4月建成放水,设计引水流量55立方米/秒,定名为“人民胜利渠”,当年灌溉面积1.89万公顷。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曾亲临此闸,看了高兴地说:“一个县有一个就好了”。1955年12月和1957年2月,又先后建成郑州花园口和开封黑岗口引黄淤灌工程。到1957年底,河南建成的三处引黄涵闸,引水能力达12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1.2万公顷。 1958年“大跃进”时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大搞引黄灌溉,相继修建了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武陟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等大型引黄工程,灌区范围涉及新乡、开封、许昌、郑州等地40多个市县,设计引水流量1 500多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266.7万公顷。由于引水量大,引沙量也增大,大量泥沙淤积在沟、河、渠道,破坏了原有自然排水出路,发生大面积内涝和次生盐碱化。1952年沿黄各县有盐碱地13.9万公顷,到1962年扩大到33.1万公顷。因此,河南省委决定,除人民胜利渠灌区留作试验外,从1962年起所有灌区暂停引黄灌溉。停灌以后,广泛开展了以排涝治碱为中心的治理,大力开挖渠道和排水沟,在田间搞台田、条田,百亩一井,使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到1974年已恢复到原有状况。 1964年,河南省农业委员会在郑州花园口乡碱荒地上进行引黄种稻示范,平均亩产257.5公斤。1996年河南省成立引黄稻改委员会,各水稻栽培试验点均获丰收,在抗旱和发展水稻的推动下,总结历史上的教训,引黄灌溉逐渐得到恢复、改进和发展。到1972年,灌区发展到23处,涉及7个地(市) 17个县(区),控制灌溉面积53.3万公顷,水稻面积2.7万公顷。 1973年以后,引黄涵闸继续有所改建和增设,灌区调整工作顺利进行。1973—1987年年平均引水总量33.37亿立方米,平均抗旱灌溉面积35.3万公顷。1978年引黄河水最多达45.5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最大达44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到1975年已扩大到6.3万公顷。 1980年引黄灌区全面进行整顿,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引黄工作的管理,使引黄灌溉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子。到1995年河南黄河大堤上共兴建引黄涵闸32座,虹吸5处,扬水站2处,设计引水流量1 500立方米/秒。引黄灌区达27处,实际灌溉面积达80万公顷(见表2-3-19)。 表2-3-19 河南黄河大堤引黄涵闸情况
(续)
(2) 引黄管理。按照分工,引黄渠首由黄河河务部门负责,引黄灌区由省水利厅和地方水利部门负责,实行按系统分级管理及承包责任制。1982年起推行“计划供水,用水计量,按方征收水费”的制度。水费收入主要用于工程的运行、维修、更新、改建等开支。由于历史上各方面的原因,河南引黄水费征收标准低、困难多,一般每年收交的水费都达不到规定标准数额。1987年全省实收水费678万元,其中农业水费424万元,相当于每立方米0.18分;工业水费实收96.5万元,平均每立方米0.46分。黄河河务部门管理的渠首工程征收到的水费更少,1987年仅收水费43.6万元,每立方米还不到0.1分钱,1995年全年引水20亿立方米,征收水费300.4万元,征收率仅为部颁标准的49.2%,致使许多引黄涵闸得不到及时维修善护。 (3) 引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截至1995年,引黄灌溉累计引水总量1 230亿立方米,平均年引水2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1 666.66万公顷,放淤改土13 033万公顷,盐碱地基本消除,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基本颗粒不收的盐碱地种上水稻,一般亩产300公斤左右,沙荒地淤改后增加了肥力,单产每亩也达200多公斤。所有引黄灌区现已发展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86年全省不少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大面积减产,而引黄灌区普遍获得丰收。1987年26个引黄灌区中,粮食亩产超500公斤的有5个灌区;亩产超400公斤的有9个灌区;小麦亩产超200公斤的有22个灌区;26个灌区水稻平均亩产都超过250公斤(见表2-3-20)。 表2-3-20 河南黄河引黄涵闸工程历年引水量、输沙量情况
花园口灌区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的地方,地势低洼,引黄灌溉前粮食亩产仅几十公斤,1956年开始引黄灌溉,到1982年灌溉面积发展到0.76万公顷,其中放淤改土0.26万公顷,种植水稻0.66万公顷,种麦0.55万公顷,平均亩产粮食499.5公斤,为灌溉初期的6倍。 引黄灌溉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❶对泥沙的处理不够重视,淤积了沟河,降低了排水能力; ❷灌区工程不配套,引黄灌溉面积发展慢,实际灌溉面积还远远达不到设计灌溉面积; ❸管理水平低,用水浪费大,灌溉科技没有得到推广; ❹缺乏商品意识,一些地区用水单位和部门少缴、拖欠或不缴水费,严重影响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 4.滩区水利建设。河南黄河滩区,面积2 234平方公里,占河道面积的近70%。涉及沿黄洛阳、郑州、开封、焦作、新乡、濮阳6市的17个县(市、区)。区内有自然村1 114个,人口100余万,耕地13.27万公顷。其中东坝头以下低滩区包括开封、新乡、濮阳3市的兰考、封丘、长垣、濮阳、范县、台前6县,面积868.9平方公里,自然村735个,人口45.78万,耕地5.56万公顷。 黄河滩区是由洪水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地势平坦,土质多沙,土地肥沃,适于农作,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因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洪、涝、旱、沙、碱灾害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据统计,1989年治理前三年全滩区年平均产量每亩约160公斤,东坝头以下低滩区仅90公斤,群众生活非常贫困,多数人处在温饱线以下,是河南最贫困区域之一。 (1) 建设进程。党和国家对黄河滩区的治理极为重视。1974年国发27号文件批转的黄河治理领导小组《关于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为落实这一政策,河南黄河滩区从1988年至1995共安排资金12 538.42万元,从1973年至1995年共修建村台和避水台26 548个,台顶面积达1 107.28万平方米。生产堤也按规定的占总长1/5的要求,分段予以破除。 (2) 基本做法。为搞好滩区水利建设,主要采取了4项措施。 ❶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滩区水利建设开始,河南沿黄各市、县即相继成立滩区治理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并在各级河务部门设置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❷统一规划、集中治理。根据水利部“要提高滩区水利建设水平,集中连片治理”的指导思想,各地把解决滩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突出重点,以乡镇为片,建设渠灌万亩方、井灌万亩方,治理后基本达到田成方、树成行、井成排、路渠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 ❸落实资金、严格管理。为了落实滩区水利建设的配套资金,省里采取了先匹配先拨款,后匹配后拨款,不匹配不拨款的办法。沿黄各市、县尽管财政困难,也都尽力压缩开支,多渠道筹措,保证了匹配资金的落实。 ❹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先后进行了梅花井、地埋管、装配工建筑物、125HNT—3.5型混流泵及塑料大棚的试验和推广,促进了滩区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3) 初步效益。河南黄河滩区水利建设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1991年8月结束。第二期工程1992年5月开工,1994年11月结束。第三期工程投资6 510万元,正在实施中。一、二两期共完成投资10 874.9万元,新建和改建渠首闸21座,渠系建筑及桥涵2 066座,新打机井9 652眼,修复旧井483眼,建提排站210座,开挖清理渠道273.2万米,建地埋管39.28万米,修生产路150.3公里,架农用电线44.8公里,建塑料大棚120个,购小机泵2 224套,增加灌溉面积5.44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98万公顷,增加排水能力89.88立方米/秒,修复排水能力40立方米/秒,增加排水面积0.086万公顷,控制淤改面积0.29万公顷,实作土方1 446.76万立方米,砌体12.9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5.07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626.93万工日。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已建滩区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效益。据统计,治理区内1994年粮食总产达14 466万公斤,平均亩产369公斤,人均农业总产值913.8元,人均收入470元。与1988—1990年三年均值相比,粮食产量增加6 500万公斤,不仅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也为滩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基础。滩区水利发展后,农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积极开发“一优双高”种植,搞麦瓜套种、麦棉套种、果树栽培,推广小麦优质品种,使滩区农民既增产了粮食,也获得好的经济收入,切实得到实惠,看到了希望(见表2-3-21)。 表2-3-21 河南黄河滩区社会经济情况
(续)
但是,从目前来看,黄河的洪水和泥沙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今后除害兴利的任务十分艰巨,治理、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 四、主要河流治理 (二)伊、洛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