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黄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黄河

(一)黄河

黄河下游历史上发生的最大洪水,经调查审定的有1761年估算郑州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32 000立方米/秒;1843年推算陕县水文站洪峰流量36 000立方米/秒。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 300立方米/秒。河南黄河当前的防御标准为花园口站流量22 000立方米/秒(见表2-3-18)。

表2-3-18 黄河花园口站历年汛期最高水位、最大流量

年份最高水位
(米)
最大流量
(米3/秒)
出现日期年份最高水位
(米)
最大流量
(米3/秒)
出现日期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92.84
92.75
92.52
92.56
93.00
93.42
93.02
93.11
93.45
94.42
93.42
93.08
92.92
92.40
92.90
92.92
92.77
93.20
12 300
7 250
9 240
6 000
11 200
15 000
6 800
8 360
13 000
22 300
9 480
4 000
6 300
6 080
5 620
9 430
6 440
8 480
9.14
10.19
8.17
8.12
8.28
8.5
8.15
8.5
7.19
7.17
8.22
8.6
7.20
8.16
9.21
7.28
7.22
8.1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93.20
93.28
92.93
93.60
93.06
92.86
94.18
93.04
93.53
93.42
93.19
93.41
93.56
93.27
93.61
93.99
93.50
93.25
7 280
7 340
4 500
5 830
5 040
4 170
5 890
4 150
7 580
9 210
10 800
5 640
6 600
4 440
8 060
15 300
8 180
6 990
9.13
9.16
8.2
8.5
7.28
7.23
8.30
9.16
9.30
8.27
8.8
9.20
8.14
7.6
9.1
8.2
8.2
8.6

(续)

年份最高水位
(米)
最大流量
(米3/秒)
出现日期年份最高水位
(米)
最大流量
(米3/秒)
出现日期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93.45
92.63
92.96
93.72
93.31
93.02
8 260
4 260
4 600
7 000
6 000
4 050
9.17
7.12
8.29
8.21
7.25
7.9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92.95
94.33
93.86
94.14
93.81
94.73
3 180
6 260
4 360
6 260
3 610
7 600
6.14
8.16
8.7
8.8
8.1
8.5
 注:
❶自1970年基本水尺下迁3 140米。
 
❷表中出现日期为最大流量出现日期。
 
❸1万米3/秒以上流量1954年2次,1958年5次,新中国成立人民治黄以来共12次。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进入河南的泥沙量年平均16亿吨。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5米,最多达10米,是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的淤积导致水位抬升,花园口站1982年15 3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与1954年15 0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相比,河南黄河沿程高出1.2~2.8米。
黄河下游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自西汉至建国前的2000多年间,共决口1 500多次,其中河南占2/3,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洪水泛滥的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涉及黄淮海大平原的津、冀、豫、鲁、苏、皖5省1市25万平方公里。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决郑州花园口大堤,泛滥豫、皖、苏3省44个县市,淹没耕地84.4万公顷,死亡89万人。其中河南淹地45万公顷,死亡32万余人。历次决口改道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历史开创了新的一页。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积极治理,除害兴利,连年加高培厚堤防,整修险工,整治河道,建设滞洪区,不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大力开展引黄灌溉,放淤改土和滩区水利建设,为改善沿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精心组织黄河防汛工作,确保人民治黄以来安全渡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防洪工程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黄河的基本工程建设。到1995年,除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外,国家共投资金达12.53亿元,完成工程量土方8.8亿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投劳1.49亿工日。河南黄河已建成包括水库、大堤、险工坝岸、河道整治、蓄滞洪等项工程的防洪工程体系。
(1) 培修大堤。河南黄河河务部门所辖堤防有黄河堤648.60公里,沁河堤161.63公里,共计810.23公里。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大堤,黄河改道南行,于1947年才回归故道,人民治黄接收的黄河大堤历经破坏、风浸雨蚀,千疮百孔,极为薄弱。1949年汛期花园口站出现12 300立方米/秒洪水时,堤防发生漏洞达244个,全线处于紧张状态。经党政军民奋力抢堵,才保证了两岸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1949年以后,黄河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黄河临黄堤、北金堤、太行堤、贯孟堤以及沁河堤,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培修加固。第一次大复堤是在1950—1957年进行的,主要是修补堤身残缺,加固薄弱环节;第二、第三次大复堤分别于1963—1967年、1974—1983年进行,这两次大复堤都是根据河道淤积状况,为满足防御标准加强堤防抗洪能力作出的。加培加固堤防共完成投资2.84亿元,实作土方3.10亿立方米。为了提高堤防抗洪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全面开展了人工锥探消除堤身隐患的工作,到1970年发展为打锥机和压力灌浆机锥探灌浆。截至1986年,河南黄河堤防用机械普遍锥灌一遍,重点堤段达2~3遍,共完成锥孔618万眼,灌入土方94万立方米,处理隐患5.8万多处,增强了堤身抗洪能力。根据“临河防渗,背河导渗”的原则,1955—1957年,对临堤15处历史老口门及薄弱堤段采取抽槽换土、加修粘土斜墙进行加固,计长13 643米,挖槽深度2~3米,斜墙厚度1~2米,共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1965年为进一步消除堤身隐患,提高堤身密实度,又对部分虽经锥探灌浆仍有渗水的堤防进行洇堤加固,使堤身虚土沉陷,密实度增加。从1956年起,还采用引黄放淤加固堤防,开始拟订放淤宽度200米,高出1958年洪水位1米。1981年为尽快发挥放淤固堤作用,采取重点加固危险薄弱堤段,将宽度调整为险工堤段50米,平工堤段30~50米,淤填高程高出大堤浸润线逸出点1米。淤到标准后,再用粘土盖顶,以保质量。截至1995年,放淤固堤共完成土方1.05亿立方米,已淤成堤段的堤防抗洪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
(2) 整修险工。为防御洪水淘刷,在堤防临河一侧所修建的厢埽、坝垛、护岸等工程统称为险工。1949年以前,河南黄河共有老险工19处,坝岸1 249座,多为秸料和土为主使用桩绳系连做的厢埽,质轻易腐。随着三次大复堤的进行,对险工坝岸也相应做了三次大的整修。第一次大整修在1952—1956年,将旧的厢埽全部石化,高程以1933年洪水位为坝高控制标准,超高1.5~2米。根据工程基础强度,分别采用石料干砌、平扣、丁扣、排垒、散抛护坦,铅丝笼或铅丝网片护底固根。第二次改建在1964—1966年,重点是兰考县东坝头以上河段,以防御花园口站22 000立方米/秒洪水为标准加高加固。第三次在1974—1983年,仍以防御花园口站22 000立方米/秒洪水为标准,按黄委会新规定对坝岸全面改建加固。由于改建任务大,部分坝岸至今仍未加固。经过长期的努力,河南黄河现在已整修和新建了36处险工,1 799座坝岸经过整修加固,累计完成土方392.14万立方米,石方131.01万立方米,投资6 614.44万元,抗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整治河道。河南黄河属于游荡性河段,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中常洪水易发生横河、斜河顶冲堤防、坝岸,威胁防洪安全,同时也不利于引黄灌溉和航运。1958年后认为三门峡水库即将建成,下游防洪问题基本解决,对河道提出“三年初控、五年永定”的口号,曾修筑不少“树、泥、草”结构的治河工程,结果多被洪水冲垮,一度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从60年代起开始进行河道整治,70年代进一步明确整治的目的,以防洪为主,控导主流,护滩保村,缩小河道摆动范围,防止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在确保大堤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灌溉和航运,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险工和护滩工程,遵守河势变化规律,因势利导,采取“以坝护湾,以湾导流”的方法,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河南黄河共修建河道整治工程75处,坝岸1 728座,完成土方1 824.76万立方米,石方150.41万立方米,投资2.17亿元。目前,濮阳青庄至台前张庄144公里河段,控导工程已按规划基本完成;兰考东坝头至濮阳青庄70公里河段,已初步完成整治工程的布点;孟津白鹤至兰考东坝头230公里河段,已修了部分节点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的河段,河势渐趋规顺,减少了横河、斜河发生的机遇,制止了滩岸大面积坍塌,对防洪安全,护滩保村,便利于现有引黄涵闸引水及提高航船吨位,都提供了基本保障和有利条件。
(4) 开辟滞洪区。北金堤滞洪区,位于黄河大堤左侧河南濮阳一带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是解决黄河下游大洪水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该区始建于1951年,在长垣石头庄修有长1 500米、宽49米的溢洪堰,设计分洪能力5 100立方米/秒。因河床淤积及河势变化,该堰达不到适时、适量、安全、可靠分滞洪水的要求。1975年淮河大水以后,决定废除石头庄溢洪堰,兴建渠村分洪闸,改建北金堤滞洪区。渠村分洪闸全长750米,56孔,设计最大分洪流量10 000立方米/秒,1976年11月动工,1978年5月建成。改建后的北金堤滞洪区东西长141公里,总面积2 316平方公里(含山东93平方公里),设计滞洪总量20亿立方米。涉及河南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5县,53个乡,2 097个村,耕地14.67万公顷,人口136.7万。其中主流区、深水区有70万人滞洪时需临时迁移,迁移时限最长为36小时,其余就近安置或防守。为保证分洪后滞洪区群众安全,区内修建围村堰124个,避水台587个,台顶面积136万平方米,可安置人口46.35万人。此外还修建迁安撤退桥梁15座,柏油路410公里,并备有预警和通讯设备及一定数量的救生工具。实际完成土方2 923.13万立方米,石方22.51万立方米,投资达8 834.22万元。
以上防洪工程与已建成的干流三门峡水库、支流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和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相配合,将形成比较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这些工程联合运用,可将黄河下游现在约6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的水平。
2.防汛。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黄河防洪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党政军民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认真贯彻执行“有备无患、防重于抢”的防汛方针,依靠工程加人防的强大力量,为黄河在人民治黄以来岁岁安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 防汛组织。河南省设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分设黄河和内河两个防汛办公室。黄河防汛办公室设在省黄河河务局,沿黄各市县也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负责所辖区段的具体防汛工作。黄河防汛历年实行军民联防,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黄河大堤背河5公里以内为防汛区。2.5公里以内为第一线,以外为第二线,沿黄主要城镇为第三线。据统计,历年组织的群众防汛队伍,一般在70万~100万人。军队根据各级防汛部门的要求,参加重大险情的抢守和救护群众工作。防汛物资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进行储备。主要抢险料物,如石料、铅丝、麻袋、燃料,照明交通工具由河务部门储备,不足部分由国家物资、商业等部门负责;群众储备的主要是柳秸料、木桩等,需要时由防汛部门通知当地政府组织群众集中运到工地。
(2) 抗洪抢险。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站出现22 3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这是黄河有水文记载以来实测到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主要是由三门峡一花园口区间干支流洪水所形成的,其来势迅猛。周恩来总理亲临黄河指挥抗洪斗争,要求河南、山东2省全力以赴,保证抗洪斗争的胜利。河南省沿黄组织百万防汛大军,有30万人上堤日夜与洪水拼搏,省及各级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经过广大军民10个昼夜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洪水安全通过省境。这次洪水抢护的较大险情、堤防有130处,险工有71坝次。滩区迁移人口23.2万人,粮食1 137万公斤,牲畜1.2万头。
1982年8月2日,花园口站洪峰流量15 300立方米/秒,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洪水进入下游河道后,河南临黄大堤有310公里偎水,郑州京广铁路桥以下最高洪水位比1958年大洪水水位高出0.17~2.11米。根据中央领导指示,河南省紧急动员组织群众防汛队伍25万人,人民解放军2.8万人,奔赴黄河、沁河大堤,参加抗洪抢险,各级党政军领导上堤指挥,经过五昼夜的奋战,到8月7日洪水安全通过河南省境。洪水期间黄河滩区674个村庄受淹,迁移12.25万人,29.11万人上了避水台。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花园口站发生10 000立方米/秒以上大洪水12次,历年累计出险1.87万余次,抢险用石料271万立方米,柳秸料2.4亿公斤,铅丝2 046吨,麻绳5 044吨,木桩40万根,投劳1 081万工日。所有险情经党政军民奋力抢护均化险为夷,保证了黄河防洪安全。
3.引黄供水。河南黄河由于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对于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甚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治理黄河水害的同时,非常重视引黄兴利。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黄河两岸地区的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引黄淤灌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1) 发展历程。1951年动工修建新乡地区的引黄灌溉济卫渠首闸及其灌区工程,1952年4月建成放水,设计引水流量55立方米/秒,定名为“人民胜利渠”,当年灌溉面积1.89万公顷。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曾亲临此闸,看了高兴地说:“一个县有一个就好了”。1955年12月和1957年2月,又先后建成郑州花园口和开封黑岗口引黄淤灌工程。到1957年底,河南建成的三处引黄涵闸,引水能力达12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1.2万公顷。
1958年“大跃进”时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大搞引黄灌溉,相继修建了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武陟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等大型引黄工程,灌区范围涉及新乡、开封、许昌、郑州等地40多个市县,设计引水流量1 500多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266.7万公顷。由于引水量大,引沙量也增大,大量泥沙淤积在沟、河、渠道,破坏了原有自然排水出路,发生大面积内涝和次生盐碱化。1952年沿黄各县有盐碱地13.9万公顷,到1962年扩大到33.1万公顷。因此,河南省委决定,除人民胜利渠灌区留作试验外,从1962年起所有灌区暂停引黄灌溉。停灌以后,广泛开展了以排涝治碱为中心的治理,大力开挖渠道和排水沟,在田间搞台田、条田,百亩一井,使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到1974年已恢复到原有状况。
1964年,河南省农业委员会在郑州花园口乡碱荒地上进行引黄种稻示范,平均亩产257.5公斤。1996年河南省成立引黄稻改委员会,各水稻栽培试验点均获丰收,在抗旱和发展水稻的推动下,总结历史上的教训,引黄灌溉逐渐得到恢复、改进和发展。到1972年,灌区发展到23处,涉及7个地(市) 17个县(区),控制灌溉面积53.3万公顷,水稻面积2.7万公顷。
1973年以后,引黄涵闸继续有所改建和增设,灌区调整工作顺利进行。1973—1987年年平均引水总量33.37亿立方米,平均抗旱灌溉面积35.3万公顷。1978年引黄河水最多达45.5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最大达44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到1975年已扩大到6.3万公顷。
1980年引黄灌区全面进行整顿,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引黄工作的管理,使引黄灌溉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子。到1995年河南黄河大堤上共兴建引黄涵闸32座,虹吸5处,扬水站2处,设计引水流量1 500立方米/秒。引黄灌区达27处,实际灌溉面积达80万公顷(见表2-3-19)。

表2-3-19 河南黄河大堤引黄涵闸情况

工 程 地 点工程名称
孔 口设计流量 (米3/秒)
岸 别公里桩号宽 (米)高 (米)正常加大
武陟黄河北岸49+268赵 庄12.52.010 
武陟
武陟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68+800
78+800
白马泉
共产主义
1
2
2.4
5.0
2.0
3.5
10
80
15
武陟
原阳
原阳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86+620
100+500
114+977
张菜园
韩董庄
柳 园
5
3
3
3.4
1.9
2.1
3.6
2.5
2.5
100
25
25
130
38
原阳
封丘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137+500
156+000
祥符朱
于 店
3
1
1.9
2.0
2.5
2.0
30
10
38
12

(续)

工 程 地 点工程名称
孔 口设计流量 (米3/秒)
岸 别公里桩号宽 (米)高 (米)正常加大
封丘
封丘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166+535
201+137
红 旗
辛 庄
3
2
10
2.1
5
2.5
210
20
350
长垣
长垣
长垣
濮阳
濮阳
濮阳
濮阳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1+410
20+403
31+500
49+600
65+870
83+350
98+502
大车集
石头庄
杨小寨
渠 村
南小堤
梨 园
王称固
1
3
1
4
3
1
1
2.5
2.0
2.5
3.4
2.8
2.5
2.5
2.7
2.2
3.0
3.6
2.8
2.7
2.7
10
20
10
100
50
10
10
20
25
15
范县
范县
范县
台前县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105+616
123+170
140+275
147+040
彭 楼
邢 庙
于 庄
刘 楼
5
1
1
1
2.5
3.0
2.5
2.8
2.7
2.8
2.7
2.8
50
15
10
15
75
20
台前县
台前县
郑州市郊
郑州市郊
中牟
中牟
中牟
黄河北岸
黄河北岸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154+650
166+340
10+915
25+330
32+021
42+392
42+675
王 集
影 堂
花园口
马 渡
杨 桥
三刘寨
赵 口
3
1
3
2
3
3
16
2.1
2.5
1.6
2.5
2.6
2.5
3
2.5
2.7
1.8
2.5
2.5
2.0
2.5
30
10
20
20
32.4
25
240
45
15
35
30
45
30
开封市郊
开封市郊
兰考
兰考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黄河南岸
77+060
85+900
130+000
139+236
黑岗口
柳园口
三义寨
东坝头
5
5
4
2
1.8
2.2
4.8
1.8
2.0
2.5
4.5
2.0
50
40
141
10
64
64
 注:资料截至1995年。
(2) 引黄管理。按照分工,引黄渠首由黄河河务部门负责,引黄灌区由省水利厅和地方水利部门负责,实行按系统分级管理及承包责任制。1982年起推行“计划供水,用水计量,按方征收水费”的制度。水费收入主要用于工程的运行、维修、更新、改建等开支。由于历史上各方面的原因,河南引黄水费征收标准低、困难多,一般每年收交的水费都达不到规定标准数额。1987年全省实收水费678万元,其中农业水费424万元,相当于每立方米0.18分;工业水费实收96.5万元,平均每立方米0.46分。黄河河务部门管理的渠首工程征收到的水费更少,1987年仅收水费43.6万元,每立方米还不到0.1分钱,1995年全年引水20亿立方米,征收水费300.4万元,征收率仅为部颁标准的49.2%,致使许多引黄涵闸得不到及时维修善护。
(3) 引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截至1995年,引黄灌溉累计引水总量1 230亿立方米,平均年引水2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1 666.66万公顷,放淤改土13 033万公顷,盐碱地基本消除,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基本颗粒不收的盐碱地种上水稻,一般亩产300公斤左右,沙荒地淤改后增加了肥力,单产每亩也达200多公斤。所有引黄灌区现已发展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86年全省不少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大面积减产,而引黄灌区普遍获得丰收。1987年26个引黄灌区中,粮食亩产超500公斤的有5个灌区;亩产超400公斤的有9个灌区;小麦亩产超200公斤的有22个灌区;26个灌区水稻平均亩产都超过250公斤(见表2-3-20)。

表2-3-20 河南黄河引黄涵闸工程历年引水量、输沙量情况

年 度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
年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0.6030.7072.0081.19690.96391.63041.37133.22112.721
历年累计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0.6031.3103.3184.5155.4797.10948.479181.699294.420
年总输沙量 (万吨)28.433.450.1058.7060.30  2 558.02 600
年 度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
年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历年累计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年总输沙量 (万吨)
25.04
319.46
818.5
4.16
323.62
15.0
0.40
324.02
5.40
0.60
324.62
4.00
4.00
328.62
30.0
17.56
346.18
390.2
12.82
359.00
309.9
9.50
368.50
125.25
18.6
387.10
26.0
413.10
173.15
年 度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
年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历年累计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年总输沙量 (万吨)
16.6
429.70
26.7
456.40
5 310
29.1
485.50
12 972.0
28.2
513.70
5 705.8
43.2
556.90
8 986.2
43.1
600.00
5 335.1
36.5
636.50
10 923.0
46.9
683.40
11 632.7
34.3
717.70
7 419.4
35.7
753.40
6 518.0
年 度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年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历年累计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年总输沙量 (万吨)
40.51
793.91
7 682.1
28.66
822.57
2 213.1
25.85
848.42
2 449.2
25.87
874.29
2 890.8
25.53
899.82
2 624.1
28.51
928.33
2 687.3
33.32
961.65
3 358.0
36.80
998.45
5 424.4
30.03
1 028.48
3 976.7
28.63
1 057.11
3 741.04
年 度19911992199319941995     
年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历年累计总引水量 (亿立方米)
年总输沙量 (万吨)
29.57
1 086.68
4 111.1
24.31
1 110.99
21 .70
1 132.69
18.93
1 151.62
21.94
1 173.56
     

花园口灌区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的地方,地势低洼,引黄灌溉前粮食亩产仅几十公斤,1956年开始引黄灌溉,到1982年灌溉面积发展到0.76万公顷,其中放淤改土0.26万公顷,种植水稻0.66万公顷,种麦0.55万公顷,平均亩产粮食499.5公斤,为灌溉初期的6倍。
引黄灌溉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❶对泥沙的处理不够重视,淤积了沟河,降低了排水能力;
❷灌区工程不配套,引黄灌溉面积发展慢,实际灌溉面积还远远达不到设计灌溉面积;
❸管理水平低,用水浪费大,灌溉科技没有得到推广;
❹缺乏商品意识,一些地区用水单位和部门少缴、拖欠或不缴水费,严重影响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
4.滩区水利建设。河南黄河滩区,面积2 234平方公里,占河道面积的近70%。涉及沿黄洛阳、郑州、开封、焦作、新乡、濮阳6市的17个县(市、区)。区内有自然村1 114个,人口100余万,耕地13.27万公顷。其中东坝头以下低滩区包括开封、新乡、濮阳3市的兰考、封丘、长垣、濮阳、范县、台前6县,面积868.9平方公里,自然村735个,人口45.78万,耕地5.56万公顷。
黄河滩区是由洪水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地势平坦,土质多沙,土地肥沃,适于农作,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因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洪、涝、旱、沙、碱灾害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据统计,1989年治理前三年全滩区年平均产量每亩约160公斤,东坝头以下低滩区仅90公斤,群众生活非常贫困,多数人处在温饱线以下,是河南最贫困区域之一。
(1) 建设进程。党和国家对黄河滩区的治理极为重视。1974年国发27号文件批转的黄河治理领导小组《关于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为落实这一政策,河南黄河滩区从1988年至1995共安排资金12 538.42万元,从1973年至1995年共修建村台和避水台26 548个,台顶面积达1 107.28万平方米。生产堤也按规定的占总长1/5的要求,分段予以破除。
(2) 基本做法。为搞好滩区水利建设,主要采取了4项措施。
❶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滩区水利建设开始,河南沿黄各市、县即相继成立滩区治理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并在各级河务部门设置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❷统一规划、集中治理。根据水利部“要提高滩区水利建设水平,集中连片治理”的指导思想,各地把解决滩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突出重点,以乡镇为片,建设渠灌万亩方、井灌万亩方,治理后基本达到田成方、树成行、井成排、路渠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
❸落实资金、严格管理。为了落实滩区水利建设的配套资金,省里采取了先匹配先拨款,后匹配后拨款,不匹配不拨款的办法。沿黄各市、县尽管财政困难,也都尽力压缩开支,多渠道筹措,保证了匹配资金的落实。
❹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先后进行了梅花井、地埋管、装配工建筑物、125HNT—3.5型混流泵及塑料大棚的试验和推广,促进了滩区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3) 初步效益。河南黄河滩区水利建设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1991年8月结束。第二期工程1992年5月开工,1994年11月结束。第三期工程投资6 510万元,正在实施中。一、二两期共完成投资10 874.9万元,新建和改建渠首闸21座,渠系建筑及桥涵2 066座,新打机井9 652眼,修复旧井483眼,建提排站210座,开挖清理渠道273.2万米,建地埋管39.28万米,修生产路150.3公里,架农用电线44.8公里,建塑料大棚120个,购小机泵2 224套,增加灌溉面积5.44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98万公顷,增加排水能力89.88立方米/秒,修复排水能力40立方米/秒,增加排水面积0.086万公顷,控制淤改面积0.29万公顷,实作土方1 446.76万立方米,砌体12.9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5.07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626.93万工日。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已建滩区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效益。据统计,治理区内1994年粮食总产达14 466万公斤,平均亩产369公斤,人均农业总产值913.8元,人均收入470元。与1988—1990年三年均值相比,粮食产量增加6 500万公斤,不仅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也为滩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基础。滩区水利发展后,农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积极开发“一优双高”种植,搞麦瓜套种、麦棉套种、果树栽培,推广小麦优质品种,使滩区农民既增产了粮食,也获得好的经济收入,切实得到实惠,看到了希望(见表2-3-21)。

表2-3-21 河南黄河滩区社会经济情况

市 县滩区面积滩区村庄跨堤村庄宜垦荒
面 积
(万公顷)
总面积
(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
(万公顷)
村庄
(个)
人口
(万人)
耕地
(万公顷)
房屋
(万间)
村庄
(个)
人口
(万人)
耕地
(万公顷)
其中滩地
(万公顷)
合 计2 23413.261 11491.658.97108.8463261.808.934.612.62
焦作市4422.39334.020.796.2114825.784.421.6 
孟 县1150.67    416.291.390.670.32
温 县
武 陟
新乡市
原阳县
166
161
797
365
1
0.72
5.54
2.47
20
13
489
240
2.30
1.72
44.85
17.85
0.42
0.37
4.58
2.09
3.43
2.78
55.37
24.07
35
72
124
47
6.90
12.59
12.93
3.40
0.81
2.22
1.71
0.75
0.57
0.36
0.96
0.37
0.16
0.40
封丘县
长垣县
濮阳市
110
332
443
0.84
2.23
2.63
45
204
341
6.31
20.69
22.98
0.46
2.03
2.02
7.42
23.88
24.97
42
35
157
3.89
5.64
11.01
0.57
0.39
1.2
0.38
0.21
0.62
0.13
濮阳县
范 县
217
95
1.23
0.73
147
74
9.95
4.83
1
0.56
12.41
4.56
41
62
3.25
4.86
0.43
0.48
0.23
0.18
0.39

(续)

市 县滩区面积滩区村庄跨堤村庄宜垦荒
面 积
(万公顷)
总面积
(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
(万公顷)
村庄
(个)
人口
(万人)
耕地
(万公顷)
房屋
(万间)
村庄
(个)
人口
(万人)
耕地
(万公顷)
其中滩地
(万公顷)
台前县
洛阳市
孟津县
131
79
79
0.66
0.30
0.30
120
99
99
8.20
5.11
5.11
0.46
0.30
0.30
8.00
5.00
5.00
542.900.290.21
0.33
0.25
郑州市
巩义市
荥阳县
155
20
18
0.79
0.14
0.13
182.410.272.84141
21
51
6.42
1.24
2.53
0.82
0.22
0.20
0.51
0.14
0.13
0.24
0.05
0.05
邙山区
中牟县
开封市
开封郊区
开封县
兰考县
40
77
318
42
152
124
0.16
0.35
1.61
0.18
0.82
0.61
8
10
134
19
85
30
0.47
1.94
12.28
1.75
7.63
2.90
0.08
0.19
1.01
0.11
0.75
0.15
0.45
2.39
14.45
2.46
9.06
2.93
53
16
62
16
14
32
0.71
1.94
5.66
0.96
0.65
4.05
0.12
0.28
0.78
0.1
0.09
0.59
0.08
0.16
0.59
0.07
0.06
0.46
0.1
0.13
0.73
0.03
0.32
0.38

但是,从目前来看,黄河的洪水和泥沙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今后除害兴利的任务十分艰巨,治理、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 四、主要河流治理   (二)伊、洛河 ☛
000033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