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防洪治涝工程效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防洪治涝工程效益

(一)防洪治涝工程效益

大量防洪治涝工程的建成,全省洪涝灾害已明显减轻,不少地方,已摆脱了洪涝灾害的威胁,从不高不稳的状态,变为稳产高产农业区。松花江丰满以下江段,1953年发生的大洪水,沿江8县受灾耕地80万公顷。1955年修沿江堤防以后的30年中,虽曾出现多次大洪水,但都已安全渡过。饮马河流域中下游两岸,50年代和60年代初,平均4年三涝。1965年修成石头口门水库后,又整修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已使一般洪水得到控制。卡岔河在未修亮甲山水库前,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1956年一日暴雨100毫米,两岸耕地受涝2.13万公顷。亮甲山水库建成后,1970年上游发生大洪水,入库洪峰流量960米3/秒,经水库调蓄,仅放流120米3/秒,下游河道两岸仅受灾667公顷,比1956年减轻灾害97%。东辽河、伊通河、洮儿河、嫩江堤防的防洪能力已逐步提高到了20年一遇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曾抗御了1960年、1965年、1969年、1973年、1978年、1986年、1989年的大洪水。没有这些防洪工程,战胜这些大水是不可能的。
1950—1961年间,全省受内涝面积超过26. 7万公顷以上的年份有6年,1956年受灾面积最大达96.5万公顷。长春、四平地区遇大涝年份粮食减产100—150万吨。自50年代后期开展大规模治理内涝以来,已有46片大型涝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不少涝区已变为高产稳产区,一些涝灾严重的县已变成了商品粮基地。梨树县是个易涝面积较多的县,1957年受涝面积曾达7. 3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8.5%,粮食总产仅13万吨。自1958年开始治涝,到80年代初,全县5大涝区治涝工程已基本配套,排涝能力已达到日降水量120毫米不成灾。公主岭市(原怀德县)1956年开始治涝前,有9. 7万公顷易涝耕地,粮食单产一直徘徊在800—1 357公斤/公顷之间。经20多年治涝,已成为全国交售商品粮最多的县。此外,易涝地较多的县如榆树、农安、德惠、九台、永吉、舒兰、扶余、前郭等县,除修建了大量排涝工程外,沿江河洼地4万多公顷改为水田,彻底解除了涝灾的威胁,实现了稳产高产。据《当代吉林水利》所载资料,从50年代开始治涝到80年代,已累计减少因涝成灾面积133万公顷,所增产的粮食约483.5万吨,折款7. 67亿元,为历年治涝工程投资的11倍。

☚ 四、农田水利工程效益   (二)灌溉工程效益 ☛
000160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