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起步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起步时期

(一)起步时期1950—1957年

1949年,广西出现严重涝灾,广西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2月发出春耕生产的指示中,要求各地要尽可能进行防灾工作,兴办和修补水利工程。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省水利会议,提出水利建设方针是以发展群众性小型水利为主,大力修复旧有水利工程,重点兴建新的大中型水利工程。
1950—1951年,全省完成水利工程17处,1952年完成和基本完成7处(以上这些工程中,民国时期已建和在建的13处,除石榴河和渌水江延至1953年完成外,其余11处工程均已修复及续建完成)。三年中,广西水利基建项目工程共完成土方20.1万立方米,开石1.8万立方米,砌石3.2万立方米,完成工日222万个,投资156.8万元。连同群众性小型水利,共增加灌溉面积达4.05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0.11万公顷。
1953年,广西农业厅水利局采取逐级兴建水库示范工程的办法,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1955年冬到1957年冬,每年冬春季投入水利建设的人数达三四百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左右,出现了乡乡办水利、社社办水利的热潮。从1956年起进入重点建设大中型水库,两年内共动工50座,其中大型水库有武思江和平龙水库两座。这一时期,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66亿元(含贷款967万元),除修复旧工程外,新建成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1 006座,引水工程1万多处及一批堤坝、机灌、水轮泵灌溉工程,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2.25万公顷。还完成防洪排涝面积10.13万公顷,其中基建投资完成的面积为2.8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000平方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8 265处,解决17.16万户的饮水困难;新建小水电站10座,装机250千瓦; 完成抽水机站装机3 478马力,水轮泵22台,解放式水车910架,畜力水车1 323架,改良龙骨车9 741架,改良简车2 488架。

☚ 一、水利建设历程   (二)大规模建设时期 ☛

(一)起步时期

(一)起步时期1950—1968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旧中国留下的拖拉机41台,农机制造厂1家(即柳州中国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业机械化在设施落后、水平低下的状况下起步,从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到建立国营机械化场、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1) 增补旧式农具。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历经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工具十分短缺。据中共广西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1952年对19个县22个乡调查统计,平均每户贫雇农拥有耕牛0.29头、犁0.39架、耙0.37架、水车0.023部、谷桶0.11个。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由国家投资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等地建立农具制造厂,大量生产各种农具。至1956年,全省增补犁、耙、锄、龙骨车等主要农具789万件,初步解决了农具短缺问题。
(2) 推广新式农具和农具改革。50年代初期,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广西在增补传统农具的同时,大力引进、研制和推广以犁为主的新式农具。1952—1953年省农业厅从华北农具厂先后引进17.8厘米和20.32厘米步犁1 500部,给国营农场和农业劳动模范重点试用。1953年柳州机械厂吸收17.78厘米步犁和传统犁的优点设计成功53步犁。1954年9月第一次全省新式农具推广会议提出,在全省大力推广53步犁、双轮双铧犁、打谷机等新式农具。为做好农具推广工作,当年11月省农业厅举办新式农具干部培训班,为各专区、县培训技术骨干,并着手建立农具推广机构。至1957年,全省建立专区、县农具推广站71个,推广的新式农具主要有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圆盘耙等旱地马拉农具和53步犁、轻便步犁、潮汕改良犁、山地犁、钉齿耙、人力喷雾(粉)器、人力打谷机等。
1958年各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掀起了群众性工具改革运动,大搞“滚珠轴承化”、“车子化”、“收割器化”,虽然改良和推广了一些新农具,但这些工具改革有很大盲目性,大量产品未经鉴定和试验就粗制滥造,不能使用,造成很大浪费。
(3)建立国营机械化场、站。50年代初期,在田东县和贵县先后建立了国营机械抽水站和国营机械化农场,进行排灌、耕作机械化试点示范。到1954年,全省建成机械排灌站19处,机械化农场4处。拥有抽水机45台608千瓦,拖拉机80台,联合收割机6台,农用汽车23辆。
1995年后,农业机械化试点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开始加快。1956年在柳城、邕宁、平乐、田阳、鹿寨、玉林建立了首批国营拖拉机站。到1957年已建国营拖拉机站7个,配备进口拖拉机79台,机引农具226台。1958年广西将自治区农业厅管理的国营拖拉机站全部下放给所在县管理经营。由于当时县级既无专管机构,又缺乏管理机械化生产的经验,造成利用率低,损坏严重,多数机站发生了亏损。1959年4月,改由专区管理。1963年国营拖拉机站收回自治区农业厅统一管理。为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同年8月,中共自治区委、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自治区农业厅农业机械管理局和专区、市农业局农业机械管理处,并在部分县及人民公社设立农业机械管理站。到1965年全自治区建起拖拉机站41个(其中国有国营40个,国有社营1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2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214台,手扶拖拉机59台,农用汽车276辆,排灌机械1.6万台,联合收割机13台,半机械化农具5万多台,机耕面积7.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94%。
1966—196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干扰,农业机械化处于停滞状态。

☚ 一、发展历程   (二)大发展时期 ☛

(一)起步时期

(一)起步时期1950—1959年

50年代初期、中期,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用电需要,广西采取以发展水电为主,相应发展火电,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对南、柳、桂、梧四个市的老火电厂进行修复、改造和扩建,并在一些县及矿山兴建小电厂。1955年贺县首先建成了35千伏的小电网,实行联网供电。1956年邕宁县五塘乡利用西云江灌溉渠道跌水建了一座装机容量40千瓦的水电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修建的第一座水电站。其后各地、县在结合兴修水利修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1958年全自治区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573千瓦,年发电量218万千瓦小时,解决了少数村庄农户的照明和农副产品的加工用电。

表2-7-1 1992年广西地方水电资源和开发情况表

地(市)区可开发量
(万千瓦)
已开发装机
(万千瓦)
开发率
(%)
1992年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南宁地市
柳州地市
桂林地市
梧州地市
玉林地区
百色地区
河池地区
钦州北海
64.54
72.58
97.63
94.80
56.00
86.62
55.02
21.71
10.33
7.24
19.57
27.22
17.10
13.85
8.51
5.48
16.01
9.97
20.00
28.71
30.53
15.99
15.47
25.24
2.75
1.95
5.10
9.31
4.34
4.36
2.93
1.08
地市
合计
548.9109.319.9131.82

注:自治区直属、市郊及市辖县数字均在相应地市内。
☚ 一、发展历程   (二)兴建小型骨干电站时期 ☛

(一)起步时期

(一)起步时期1950—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蔗糖生产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处于逐步恢复和发展之中。新成立的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发展经济作物首先抓好甘蔗的指导思想,于1951年在贵县兴建日榨蔗200吨的独山糖厂,1951年底建成投产。当时,广西省工商厅明确规定每担糖的售价不低于3担谷子的政策,还发放大米给蔗农,帮助农民解决种苗、肥料和资金等困难,调动了群众种蔗积极性。全省1952年种蔗面积2.64万公顷,当年产甘蔗87.53万吨。这一年全省产蔗糖3.54万吨,比1950年增长17.22%。
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国家直接投资新建日榨蔗1 500吨的贵县糖厂,于1956年2月建成投产。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恢复和发展传统土糖生产,全省各地农村开设土榨达5 290座,还搞了一批半机械化的小型糖厂,如桂平县1953年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江口银竹(裕国)糖厂和鸡笼山(先觉)糖厂合并称为江口糖厂,并改造扩大到日榨蔗20吨;广西公安系统相继在柳城的石碑坪、露塘和鹿寨的雒容3个农垦场分别建起了小型机糖厂,邕宁县在蒲庙建了合作社营的机糖厂;并先后在1955、1956年两次扩建梧州糖厂,由日榨蔗50吨提高到100吨;1956年又新建了日榨蔗250吨的横县、伶俐、明阳糖厂。从此,全省初步建立了一批机械化、半机械化和土法加工制糖并存的制糖生产体系。在此期间,1953/1954年和1954/1955年榨季蔗糖生产获得持续发展,产糖量分别达到4.27万吨和4.5万吨。以后,1955、1956年受到旱灾和霜冻为害的影响,蔗糖产量略有减少,到1957/1958年榨季产糖量减少为3.62万吨,但比1952/1953年榨季仍增产1.12%,其中机制糖产量增长254.67%。
进入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期间机糖厂建设逐步兴起,为发展蔗糖奠定了基础,加上1958年前后又相继建成田阳、驮卢、武利、柳城、西场、桂平等糖厂,并再一次扩建了梧州糖厂,由日榨蔗100吨提高到200吨。这一年蔗糖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全自治区种蔗面积达5.14万公顷,甘蔗产量149.22万吨,比上年增长70.77%。1958/1959年榨季投产机糖厂12间,日榨能力6 300吨,进厂原料蔗59.99万吨,产机制糖5.56万吨,加上土糖1.1万吨,共产蔗糖6.66万吨,比上个榨季增长83.81%,比新中国成立的1949/1950年榨季增长3.32倍,平均每年递增17.66%,其中机制糖产量占蔗糖产量的比重由1950/1951年榨季的0.47%增加到83.48%,从此机制糖生产获得起步发展,为以后蔗糖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二)大滑坡时期 ☛

(一)起步时期

(一)起步时期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吉林省开始兴办了农村福利事业——敬老院。同年7月,梨树县各公社首先办起了敬老院。各地纷纷效仿,仅几个月时间,全省就建起了1 070所敬老院,入院孤寡人达12781人。各地敬老院收养的绝大多数是没有依靠的男65岁,女60岁以上的“五保”对象,入院后基本上以养为主,但大都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农、副业生产,让老人从事养猪、养鸡、种菜、编织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敬老院老人的口粮、烧柴及其他生活费,完全由集体供给。经济来源,具体有三种情况:
❶公社与生产队分摊;
❷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共同筹集;
❸是全部由生产队负担。由于敬老院是在“大跃进”形势下,“一哄而起”建立起来的,缺乏办院条件,没有管理经验,敬老院在经费供给、生产、生活以及管理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致使有些敬老院先后解体,全省敬老院数量锐减。

☚ 一、养老保险   (二)整顿时期 ☛
000169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