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区域分布
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28个县(市)中有73个(占57%)国定贫困县(市),占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市)的12.3%,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高寒山区。按自然条件、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和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划分为5个类型:
1.滇西北区。包括迪庆、怒江、丽江3个地州所辖的8个贫困县。该区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上游,河流与山脉相间排列,山高谷深,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地区。地理环境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制约性大,水能、矿产、森林、高山生物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密度小,劳动者素质低。原始生产方式和小农生产方式并存,生产力水平较低。
2.滇东北区。包括昭通、曲靖、昆明3个地市所辖的15个贫困县(市)。除富源县外,其余均在金沙江下游流域内,属乌蒙山区和滇中梁王山区。该区开发历史较早,人口密度大,垦殖过度,加之岩溶地貌突出,气候冷凉,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是云南扶贫攻坚难点。但该区水电、硫铁矿资源丰富,是全国半细毛羊最佳发展区。生猪饲养量大,是云腿主产区。生漆、乌桕、油桐、五倍子、苹果、柑橘、石榴、樱桃等经济林果有发展潜力。
3.滇东南区。包括文山、红河2个州的15个贫困县。该区岩溶裸露面积大,山谷相间,干旱缺水,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很低。该区与越南接壤,靠近广西出海口,有良好的对外开放条件。部分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热区资源丰富。
4.滇西南区。包括临沧、思茅2个地区的14个贫困县。澜沧江纵贯该区,哀牢山、大雪山是该区主要山脉。光、热、水、土条件优越,热区生物资源丰富。少数民族聚居。是全省大叶茶和紫胶的主产区。草食牲畜占全省比重大,有较大发展潜力。水能资源丰富,漫湾、大朝山水电站均建在该区。
5.滇西区。包括保山、大理、楚雄3个地州的21个贫困县。地处横断山中段,山坝相间。开发较早,坝区经济较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滇缅公路横贯该区,交通条件较好。粮食、烟草、油料、牲畜、蚕桑产业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