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
种植业生产在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同时,根据区域特点和优势,逐步加以调整,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商品生产区。
1. 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城市郊区。这地区农业商品经济较发达,引进资金技术起步早,交通运输较内地方便。市场对优质农产品需求量大,重点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业,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该地区优质稻面积占60%以上,经济效益高的果、菜、花卉业发展很快,产品深受国内外青睐。珠江三角洲历史上在全省占居首位的糖蔗、蚕桑生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比较效益明显较低,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在不少地方已消声匿迹。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向港澳大批量出口鲜活商品,外向型农业基地占全省基地的80%,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创汇总额74%以上。该地区还利用技术、经济优势,建成一批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园艺观赏农业,开辟农业新的生产领域,成为一项极有开发前景的创汇型农业项目。如珠海市农科所果蔬无土栽培技术试验场,建起薄膜和玻璃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水果等20多个品种。新疆哈蜜瓜也在该所落户,比新疆哈蜜瓜提早上市,填补了广东不能生产哈蜜瓜的空白,每公顷年产值90—150万元。
2.潮汕平原地区。充分发挥其劳力充裕和种养技术较高的优势,大搞集约化经营,发展名特优水果、名茶生产,成为全省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优质名茶生产基地。1992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08万公顷,茶叶面积0.95万公顷。茶叶占全省面积22.2%,总产6 023吨,占全省总产量21%。潮州市的凤凰和饶平县坪溪成为两个茶叶专业镇,坪溪乡1992年茶叶产值占该乡工农业总产值的80%。
3. 雷州半岛和粤西地区。利用地处热带、南亚热带和荒坡地多的优势,发展糖蔗、冬种北运菜、红江橙、菠萝、芒果、药材、蚕桑等。八十年代以后,这里已成为了广东糖蔗生产最大产区,1992年湛江市糖蔗面积16.095万公顷,产量1 080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15倍和8.7倍,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52%和48%。这地区冬季无霜,加上有铁路运输,冬种北运菜生产是其商品经济的一大特色,每年种植约7.5万公顷,成为广东最大的北运菜生产基地。广东“四大”名果之一的菠萝和名扬中外的红江橙水果主要产自这里,近年来还发展种植芒果,成为广东省的芒果主产区,1992年种植2 400公顷,占全省的40%。
4. 山区。在抓好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搞造林种果,发展蚕桑、烤烟、茶叶、药材、牧草和反季节水果、蔬菜等土特产品。1992年全省山区水果面积占全省半数以上,总产占全省三分之一。蚕桑面积2.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66%。历史上蚕桑面积甚少的肇庆、清远、韶关市,1992年蚕桑面积达到2.0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55.6%,成为广东新的蚕桑生产基地。茶叶、药材、牧草生产主要分布在山区。韶关、清远等地利用高寒山区海拔高、季节迟的特点,发展西洋菜、番茄、荷兰豆等反季节蔬菜和夏橙,并形成规模生产,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