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第一阶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7年这个阶段是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领导全省广大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采取增加投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进耕作制度,广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措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三年的努力,很快就改变了被战争和自然灾害破坏得满目疮痍的农业经济,使结构调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1952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 388.8万公顷,增加249.53万公顷,增长21.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227.6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97.73万公顷,增长19.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亦比1949年增加47.35%,达到161.2万公顷。与1949年比,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由90.4:9.6变为88.4:11.6。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61%,年均递增17.5%。其中农业产值24.51亿元,林业产值0.03亿元,牧业产值3.16亿元,渔业产值0.04亿元,其比重分别为88.4:0.1:11.4:0.1。粮食总产达到1 007万吨,比1949年增长293.5万吨,增长41%,年均递增12.2%;棉花总产量、油料总产量、烟叶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10%、38%和221.9%。 ☚ 一、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5年1979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一次农业区划会议,安排部署全省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会后,全省组织起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制订了省级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工作意见与技术规范,并组织各学科、各专业的权威或水平高的骨干,拟定出各专业资源调查与区划细则,经专家论证修改后,在试点上实施。同时,在禹县、淮阳县进行县级农业区划试点,为了切实认真地搞好这项工作,全省逐级进行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地(市)和重点县的业务骨干共5 000多人次,各地(市)、县又分别在开始阶段进行各种业务培训,共有6万~7万人次参加。经过试点与培训,1981年上半年全省部署第一批51个县级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地市级也着手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1982年全省开展第二批66个县级农业区划工作。至此,省、地(市)县三级与各专业区划在全省全面展开。历时六年之久,于1984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各级全部专业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的阶段性任务。 ☚ 二、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88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粮食产量比较低,加上人口多,求大于供,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全省人民开展了几十年的创高产活动。但当时没有提出高产开发这个词。70年代初一些小麦专家首先提出了小麦高稳低的概念,即高产稳产低成本,当时由河南农大牵头,组织一批专家进行攻关,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小麦产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较多增加。1983—1984年,出现了全国性的卖粮难,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加上生产资料价格高,货源紧缺,工农剪刀差扩大,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出现了徘徊下降的局面。为了打破农业生产的徘徊局面,1988年省政府成立了高产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大豆、棉花六个专业组,组织推广、科研、教学和有关涉农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全省广大科技人员与市、地、县、乡政府一起组成联合开发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对全省266.66万公顷农作物进行了中高产开发活动,向开发要产量,要效益,取得成效显著。这一时期,主攻方向是提高产量。 ☚ 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这一阶段从1949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属农村党支部的初建阶段。1949年8月17日福州市解放,8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市正式开展工作。1950年1月,第一次全省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对现有党支部、党员进行整理登记;在土匪基本消灭,环境较安定的地方,逐步公开党组织;要抓紧建立乡村基层党组织,注意从农村土地改革运动涌现的积极分子中吸收和发展党员。到1953年7月,有70%的乡建立了党支部。1954—1956年,各级党组织又结合农业合作化等中心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大量发展党员。1956年底,全省已有农村基层党支部6 000个左右,乡、村党员11.78万名,农村党支部的组建工作基本结束。 ☚ 一、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68年其特点是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农业产值超过50%,工业产值占20%~40%,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虽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傍靠大城市,在二、三十年代已有一些建材、化工等现代工业企业落户境内,碾米、轧花、榨油等个体工场、作坊遍布城乡。1949年,耕地面积2.62万公顷,粮、棉、蔬菜的种植面积大致为38:50:12。工业、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4.7:85.3。50年代中期起,为适应城市对副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由3 000公顷增加到4 000~5 000公顷,60年代末,蔬菜上市量比1949年增长1.6倍。在“以粮为纲”指导下,粮田面积增加较快,到60年代末,粮、棉、菜种植面积比重为50:35:15。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开始发展集体养猪,进入60年代,建成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猪场,生猪饲养量比1949年增长16倍。50年代末期,在“大办工业”口号下,公社、生产大队开始兴办竹业、木业、铁业、砖瓦、土化肥、兽药、农机修配等小工厂,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一度达到60%~70%。60年代初进行整顿、调整,大批社队办工厂关、停、并、转,工业产值直线下降,1964年起开始稳定后缓慢发展,1965—1968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196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83亿元,比1949年增长6.7倍,工农业的比重为43:57。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50—1957年这个时期,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国家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主要是帮助在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的贫、雇农和一部分有困难的中农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资金困难,并在互助合作运动中,作为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事业的一个经济手段,优先帮助组织起来的生产组织和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农户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困难。农业资金投入,除了解决有些农户的生活困难外,主要是购买畜禽、饲料饲草等生产资料。据统计,全省农业资金投入总量1950年为1.55亿元,1957年增长到2.04亿元,增长31.1%,年平均增长3.93%,低于全省农业总产值同期年平均增长6.8%的水平。1950—1957年的8年中,全省农业资金累计投入总量为15.78亿元,年均投入1.97亿元。 ☚ 一、资金投入情况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粮、棉、油是山东省种植业的三大支柱,其中,棉花和花生又为种植业的两大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主要是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 一、种植业结构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解放前,山东省林牧副渔业发展缓慢。新中国刚建立时,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占的比重分别为79.8%、0.6%、8.3%、9.9%、1.4%。 ☚ 二、农林牧副渔业结构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2年实行农垦企业财务大包干,恢复定包奖制度。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家对农垦系统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来的“统收统支”,改为财务大包干,对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利自留、亏损不补(亏损农场定额补贴)”的财务管理办法。与新的财务包干制度相适应,农牧团场内部,普遍对职工实行了以“三定一奖”为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后又发展到在分配上实行部分工资浮动的联产计酬等,同时还进行了以农工商综合经营为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改革初步改变了兵团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现象,增强了干部和职工的责任感,提高了农牧团场发展生产、扭亏增盈的能力。这一阶段兵团(农垦总局)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2.7亿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提高到1982年的20亿元,年均增长12.02%;全系统由1978年的亏损1.01亿元转为1981年、1982年的盈利2 114万元和449万元,兵团经济长期亏损的局面开始得到扭转。 ☚ 一、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7年这一时期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效益快速恢复时期。1949年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生产率分别只有173.77元/人和18.64元/亩。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 1日成立的当天,在 《河北日报》发表刊词: 为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在自愿两利原则下组织劳动互助”,全省由此开始了从1950—1957年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个体农户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严重不足的矛盾。此外,为解决吃饭和穿衣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全省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重点增加了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作物,恢复发展了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1957年小麦播种面积239.7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52%; 棉花播种面积93.58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49.6%; 粮食、棉花产量分别达到819.1和30.05万吨,比1949年增长74.5%和1.78倍。大牲畜、生猪有所恢复,1957年存栏分别达到346.55万头和704.4万头,比1949年增长15.6%和103.3%。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耕地面积增加28.02万公顷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0.6%升至1957年的20.9%; 年末实有机电井1957年提高到5 786眼,耕地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另外,全省种植业制度由传统的一年一熟制,稳步向二年三熟制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到1957年 “一五”期末时,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分别到达30.77亿元、1 412.16万人和754.6万公顷,分别比1949年增长51.5%、20.8%和3.9%; 农业资金消耗1957年反而比1952年下降了6.7%,到达6.45亿元; 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增长速度,农业经济效益得到了快速提高。1957年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耕地生产率分别达到217.89元/人和27.18元/亩,比1949年提高了25.4%和45.8%,年均递增2.87%和5.5%。农业资金效益率达到477%,比1952年增长47个百分点。 ☚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金效益率、农业耕地生产率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37—1940年主要是宣传时期, 一般都未实行。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从客观上看,部分地区特别是庆阳、合水、绥德、米脂等新区, 即所谓的“统战区”, 还存在着双重政权, 有国民党的县政府, 也有共产党的县政府 (公开名义是抗日后援会或农会)。国民党县政府对减租减息进行种种阻挠, 甚至公开反对。当时国民党绥德警备区的何绍南就公开反对减租。因此, 减租减息政策难以真正贯彻执行。从主观上看, 部分干部怕因减租得罪了地主, 妨碍统一战线, 不敢实行减租减息。致使减租减息仅停留在一般宣传上。 ☚ 二、减租减息运动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宁夏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所占比重接近或超过90%,经济作物除油料外只有少量纤用大麻; 粮食、油料和青饲料三类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8%左右。以后的30年间,尽管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过一些调整,其中以5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幅度最大,仅1953—1956年就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面积比由89. 1:7. 3:3. 6调整为80.3:14. 3:5.4。但1956—1971年,粮食作物面积所占比重逐步由80.3%回升到88.1%,以后一直保持在83.7%—86.6%的较高水平上,1978年仍达84.8%。 ☚ 一、种植业结构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5年这是宁夏农牧业二元结构最为典型的阶段,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78%和20%左右,林、副业产值仅占2%,渔业产值微不足道。 ☚ 二、农业生产结构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3年此阶段, 价格改革的特点是调放结合, 以调为主。在农产品价格改革方面, 主要是进行结构性调整, 放开三类农副产品价格, 使农产品价格严重偏低的状况有所缓解, 初步改善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1979年, 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甘蔗、苎麻、猪、牛、羊、禽、蛋、鱼、木竹、桑蚕茧、牛皮、晒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 21个品种平均提高28.26%, 比同期全国平均提高22.1%多6.6个百分点。1979年7月, 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5部 (局)通知, 棉花收购实行超购加价, 超购加价幅度为30%。11月在调整木材收购价的同时,规定林业部门组织劳力采运社队的木材, 必须分别按照林价和各地定额采运工资进行结算, 社队交售的木材, 在1.5公里起点价外, 0.5公里一价。同年, 粮食、油料超购加价幅度由30%增加到50%。全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26.5%, 全省农民一年增加收入约2.54亿元, 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受益约9.40元。1980年, 放开了三类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棉花、松脂、芝麻等农产品收购价格。对甘蔗实行 “定种植面积, 定产量, 定交售任务, 定基本口粮和超产奖励” 的 “四定一奖”政策, 完成定购任务后每收购1吨甘蔗加价30%。1981年, 再次提高大豆、烤烟、晒烟、桐油、木材、松脂等收购价格, 甘蔗收购不分任务内外, 在原收购价的基础上, 一律上浮12% 。1982年, 对甘蔗实行按质论价, 实际收购价格水平上升13.3%。粮食、油脂油料超购加价比例有了新的提高, 对部分农产品分别实行议价收购和实物奖售政策。由于超购加价、议价收购的比重较大,加权平均后的农产品实际收购价格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83年, 食用植物油脂油料收购价格又提高了30%, 枳壳、泽泻等中药材收购价格也有所上升。1979—1983年5年内, 全省农民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实行超购加价而增加的收入, 累计达22.58亿元, 年均每个农业人口增加16.10元左右。 ☚ 二、农产品价格改革 (二)第二阶段 ☛ (一)第一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6—1987年1985年,村民委员会成立初期,针对村委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加强了村民委员会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民主方式进行选举,调整了相当一部分村委会班子,使软弱涣散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普遍建立和健全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民政福利、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委会大都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干部岗位责任制;清理了财务账目,解决了村委会财务混乱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村委会干部的报酬,对村委会干部实行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相结合的办法。 ☚ 二、村民委员会的建设 (二)第二阶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