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种植业科研成果
在种植业科研成果中,获国家发明奖10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 国家科学大会奖21项。
1. 国家发明奖。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昆虫所合作研究的 “棉红铃虫性诱剂的合成及其应用”课题, 1980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2)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的 “井冈霉素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 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3)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甘蓝型核不育杂交油菜”, 1987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4)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和上海中药制药三厂研究的 “猴头菌的人工培养技术”, 获1988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5) 上海师范大学的 “棉花枯萎病抗性的快速筛选”, 1988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6)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 “特早熟桃‘春蕾’”, 1989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7)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软X射线诱变成两个特种品种”, 1991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8) 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 “溴氟菊酯”,1994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9)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 “杨干透翅蛾性信息素”,1995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0)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法制种”,1996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2.国家科技进步奖。
(1)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香菇木屑栽培及良种选育”,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的“克瘟灵(三环唑)”,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的“中西杀灭菊酯”,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的“全国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鉴定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新浦东鸡培育”,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复旦大学的“几种麦类病毒的鉴定及防治”,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优质抗病青菜品种‘矮抗青’”,198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8)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大麦品种‘沪麦四号’”,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9)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等单位的“外源DNA导人生物工程育种技术”,198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0)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的“棉花的生长和组织解剖”,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大麦品种抗黄花叶病鉴定与耐抗病新品种选育”,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2)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的“小麦分离技术(中间)试验”,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3)川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的“水稻抗褐飞虱品种‘沪粳抗’”,199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4)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原生质体融合在香菇育种上的应用”,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5)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和天津南开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的“粉锈宁新技术开发”,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6)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的“草除净新技术开发”,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7)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及防治”,199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遗传所、植物所合作研究的“主要农作物原生质体的再生植物”,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4.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项目有:油菜品种“胜利青梗”、油菜品种“23号”、油菜品种“勺叶青”、晚梗品种“沪选19”、水稻花培品种“新秀”、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上海主要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月历,水稻寒露风危害规律长期预报和防御措施的研究,高活动纤维分解菌的获得及其纤维素酶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的合成及应用,作物病毒病的研究(粮食作物、蔬菜),“有机磷杀虫剂——五胺硫磷”,有机磷杀虫剂——杀螟硫磷(杀螟松),有机磷杀虫剂——磷胺,除草剂——燕麦灵,抗菌素生物理化特性,敌百虫连续新工艺,杀菌剂——稻瘟净及异稻瘟净,除草剂——五氯酚钠、除草醚,杀菌剂——灭菌丹、克菌丹,系列旋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