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业
垦区的畜牧业, 受农业丰歉、市场供求、畜产品价格的影响, 呈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将畜牧业生产逐步转向由集体、个体经营,农场集中力量搞优良畜群繁育, 畜产品加工, 配合饲料生产, 以及防疫卫生工作, 使畜牧业生产由自给型向商品型发展, 并新建和扩建了一批肉类、乳品加工企业, 将畜牧产品从原料型向深加工发展, 产量产值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提高, 特别是奶牛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奶牛发展达11 806头, 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1991—1995年, 全区以发展 “两牛一猪” 为主的畜牧业基础得到夯实。共投入2.9亿元, 重点建设了26处畜牧基地; 引进优良奶牛品种1 000余头; 建立畜牧兽医服务站1 100处; 建设禽养舍4万平方米, 青贮窖4万平方米, 改良天然草场3.33万公顷, 每年提供优良牧草20万吨; 购置畜牧机械1 100多台。推广了12项实用新技术, 推行规范化饲养。专业户已发展到2.59万户, 养殖小区90个, 养殖重点队和专业队138个。据1995年末统计, 奶牛发展到128 283头, 比1994年增长1.07%。垦区畜禽年末存栏数和垦区畜禽产品产量见表3-3-4、3-3-5。
表3-3-4 垦区畜禽年末存栏数
年份 项 目 | 1949 | 1952 | 1957 | 1962 | 1967 | 1975 | 1978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马 (匹) 黄牛 (头) | 1 032 373 | 3 213 2 080 | 37 400 15 083 | 48 068 36 838 | 58 706 61 758 | 82 629 56 739 | 106 552 32 443 | 38 961 55 498 | 18 365 54 107 | 10 739 69 356 | 10 042 121 862 |
奶牛 (头) | | 203 | 547 | 9 630 | 11 320 | 11 316 | 34 900 | 11 309 | 34 977 | 111 806 | 128 283 |
猪 (万头) | 0.16 | 0.44 | 727 | 17.02 | 36.65 | 68.32 | 104.4 | 66.2 | 43.3 | 34.12 | 54.5 |
鹿 (只) | | | 150 | 934 | 4 251 | 18 854 | 28 264 | 34 132 | 19 172 | 6 472 | 5 756 |
羊 (只) 家禽 (万只) | 892 0.09 | 4 644 0.6 | 14 592 7.98 | 59 878 16 | 127 200 18 | 156 438 42.9 | 275 033 242.6 | 153 349 231.5 | 105 797 472.3 | 144 028 468.2 | 196 000 684.1 |
表3-3-5 垦区畜禽产品产量
年份 项 目 | 1949 | 1952 | 1957 | 1962 | 1967 | 1975 | 1978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肉牛 (万头) | | | 0.16 | 0.38 | 0.63 | 1 | 1.5 | 1.40 | 0.50 | 1.34 | 4.93 |
菜羊 (万只) 肥猪 (万头) 牛奶 (吨) 羊毛 (吨) | | 0.05 0.1 246 16 | 0.15 0.50 641 53 | 0.61 2.80 10 514 207 | 1.30 15 13 805 445 | 0.50 21 13 768 539 | 4.70 63 25 794 637 | 2.90 48.60 19 758 547 | 1.30 26.10 56 024 327 | 3.06 23.4 219 179 502 | 7.24 55.1 23 500 422 |
鲜蛋 (吨) | 2.50 | 14.4 | 192 | 392 | 441 | 1 076 | 1 422 | 1 080 | 3 443 | 11 612 | 19 208 |
鹿茸 (公斤) | | | 86 | 97 | 886 | 3 140 | 4 941 | 5 820 | 4 752 | 2 966 | 2 573 |
(一)畜牧业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畜牧业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抗灾能力不断增强, 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1) 草原建设成绩显著。 在 “立草为业、 调整结构、提高总增、 增加商品” 的畜牧业发展方针指导下, 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展开 “四配套” 建设。截止1997年底, 全州共建成围栏草场15.32万公顷,累计人工种草2.32万公顷, 建成畜棚241 643.09万平方米, 牧民定居房屋57 403间。 实现 “四配套” 的牧户8 370户, 占总牧户数的27.06%。 草原灭鼠面积200.12万公顷, 草原灭虫面积29.82万公顷。
(2) 畜疫防治卓有成效。 1997年底, 全州有州、县、 乡三级兽医站54个, 在职兽医技术人员238名,民间兽医 (含防疫员)6410名。 共防治各类牲畜疫病35亿头 (只) 次, 其中防治恶性传染病1.1亿头(只) 次。 在全州范围内已消灭了牛瘟、 牛肺疫、 羊痘、 牛羊五号病、 马鼻疽、 牛羊布病、 羊链等几种严重危害牲畜健康的疫病, 有效地控制了多发病, 对一些疑难病症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3)畜群畜种结构日趋优化。 母畜比例由1963年的30.52%提高到 1997年的42.49%, 提高了11.7%; 羊、 牛、 马的比例由 1950 年 52.28%、45.13%、 2.05%分别调整到 1997 年的 63.50%、34.33%、 2.17%, 羊的比例提高了10.68个百分点,牛的比例降低了10.8个百分点。 由于马作为交通工具的需要, 比例保持稳定, 通过黄改、绵改和安改及本品种选育, 畜种得到较好改良, 生产性能提高。
(4) 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多, 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近50年来, 已累计向社会提供商品畜1 000万头只, 肉类13.75万吨, 生产牛羊皮2000万张, 生产羊毛9 000吨。 牲畜总增率、 繁活率、 出栏率、 商品率分别达到24.38%、 69.96%、 23.77%、13.05%, 较50年代有很大提高。
(5) 发展前景广阔。 玉树州草场面积较大, 草质良好, 按可利用草场面积计, 全州牲畜存栏数折羊单位可达成273.26万只。 半农半牧区除拥有一定面积的草场外, 还有大量的作物秸秆和饲草料, 可以充分发挥农牧结合的优势, 发展舍饲、 半舍饲畜牧业。
(一)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是果洛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畜产品流通市场放开, 果洛州从实际出发, 制定了 “立草为业、 防疫灭病、改善结构、提高总增、扩大基数、增加商品” 的畜牧业生产发展方针和“畜草双承包”的生产经营形式,草场全部承包到户,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1)畜牧业产值。1998年全州牧业产值13 489.34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93.6%, 比1997年的12 583.24万元增长7.2%。
(2)牲畜存栏数量。果洛州饲养的牲畜以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羊和牦牛为主。1998年来,全州各类牲畜存栏258.14万头只,其中羊存栏125.79万只,占各类牲畜总数的48.73%,牛存栏117.08万头,占各类牲畜总数的45.36%。
(3)总增率。1998年产羊羔50.78万只,成活42.63万只,成活率84%,繁活率为62.6%,总增37.08万只,总增率为27.9%。总增牛20.73万头,总增率为17.6%。
(4)出栏率、商品率。1998年出栏羊34.33万只,出栏率为25.8%,其中商品羊25.43万只,商品率为19.1%。出栏牛23.09万头,出栏率为19.5%,其中商品牛17.85万头,商品率为15.13%。
(5)基础建设。1990年以来,全州各地以冬春草场为重点,以解决牲畜温饱为主攻方向,实行围栏、灭鼠、人工种草相结合。种植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种草与打草、贮草相结合,积极开展以草原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四配套”工程(围栏、种草、畜棚、定居点)建设。1991—1998年共投入草原建设资金12 945.78万元,到1998年累计建围栏23.9万公顷,畜均占有围栏草场面积0.09公顷;累计修建畜棚54.71平方米,羊均占有0.4平方米。畜棚主要用于接羔育幼和老弱病畜御寒,解决安全越冬问题。累计种草15 146.47公顷,其中一年生牧草3006.67公顷。已实现定居的农牧户10818户,占全州农牧户总数的54.14%。
(6)草原灭鼠。鼠类对草场破坏性很大。据测定,一只高原鼠兔一年可食掉24千克牧草,平均每公顷草场有高原鼠兔137只,因鼠害损失的牧草一年达159 870万吨,可供1 095万只羊单位食用,而1998年底全州羊单位只有627.74万只。虽经多年灭鼠,但鼠害仍十分严重,1998年底全州鼠害面积为238.54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590万公顷的42.4%。由于鼠类的危害,导致123.4万公顷草场变为毫无利用价值的“黑土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0.92%。
(7)畜疫防治。为保障家畜健康,保进畜牧业生产,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畜疫防治工作。对人畜危害重大的牛肺疫、马鼻疽、布鲁氏杆菌等疫病在果洛地区于90年代初分别达到了“消灭区”、 “净化区”和“控制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