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1.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大力推广普及省柴节煤灶。据测试,省柴节煤灶,能节省薪柴和煤50%以上,并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操作方便、节省燃料、价格便宜等优点,一个农户花50元左右材料费就可建成。1983年以来,全省被列为“全国省柴节煤试点县”的县共有30个。要求试点县3年内总农户的90%改建省柴节煤灶,改建后的灶90%必须符合升温段热效率在20%以上的质量要求,比老式灶热效率提高10%。1991年末已有台江等16个试点县改灶109. 4万户,经农业部验收,并发给合格证书。1983—1989年7年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127. 5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592.8万户的81.5%。7年间共投入改灶资金3 622. 6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投资121万元,地(州、市)投资77. 70万元,县级投资94.30万元,乡级投资14. 6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 313.00万元。
在引进外省区先进节能灶的同时,省内各地区也研制出不少优秀灶型。如台江县的“台江Ⅱ号省柴灶”、天柱县“天-Ⅰ螺旋省柴节煤灶”、道真县“道-Ⅱ型省柴节煤灶”、玉屏县“玉屏-Ⅲ型省柴灶”、都匀市“黔匀型后拉风马蹄回风灶”、江口县“江岳Ⅱ号省柴灶”、雷山县“雷山-Ⅰ号后拉风马蹄型柴煤两用灶”、三穗县“黔穗86-C型定型省柴灶”、松桃县“松仿Ⅰ型定型省柴灶”、遵义地区“NH系列家用组合灶”等,热效率均在35%以上。其中,“台江Ⅱ号省柴灶”热效率达48.7%,并和“天-Ⅰ螺旋省柴节煤灶”编入1983年“全国农村推广先进省柴灶图册”;“台江Ⅱ号省柴灶”、“玉屏-Ⅲ型省柴灶”、“道-Ⅱ型省柴节煤灶”、“黔匀型回风灶”编入1985年“贵州省优秀灶型图册”。1987年“贵州省改建省柴节煤灶推广应用”项目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计划1995年全省60%农户使用节能灶。
2.稳步发展沼气,开展综合利用。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应积极利用秸秆和人畜粪便发展沼气。截止1989年底,全省已累计兴建沼气池8 976口,可节柴5. 39万吨,折人民币431.2万元。黔西南州的安龙县发展最快,全县已建610口。1989年以来又以兴建6—8立方米的小型高效沼气池为主。它比一般沼气池省经费1/2,只需300—400元即可建成,而产气率每天每立方米0.5—0.6立方米,比一般沼气池高3—4倍。建池经费一般由农户自筹即可,可以大力推广。计划1995年全省发展沼气池5万口。铜仁地区的沿河县还将农村能源贷款用于支持无电的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校建沼气池,解决教师、学生的照明及生活用能。贵州气候温和,沼气池1年可产气10个月,亚热带地区可以全年产气,不用薪柴和煤,冷冻大的地区也只有两个月不产气或少产气,可以用省柴节煤灶补充。遵义地区的凤岗县设制沼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兴建2口30立方米沼气池,每天生产的沼气除生活用能外,还可解决粮食加工用能,节约燃油50%。镇宁县修建畜圈、厕所、沼气“三结合”的标准示范池。遵义地区农业局和遵义市修建城镇沼气化粪公厕,经化粪池处理后,流出的水清亮无臭,解决了城镇粪便污染问题。
此外,用沼液、沼渣种果、种菜、种蘑菇、稻田养鱼;用沼液喂猪、牛、鸡,浸种等多种综合利用,不仅能缓解生活、生产用能的紧张,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是致富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