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淡水养殖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地区淡水养殖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生产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渔业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通过建设商品鱼基地,扩大养殖规模,改进生产方式,增加科技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北京淡水养殖业迅速崛起,成为首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北京淡水养殖水面2.21万公顷,其中,水库养殖水面1.4万公顷,池塘养殖水面8 133公顷。成鱼年总产量8050.1万公斤,是改革开放前1977年280.5万公斤的28.7倍。
1.成鱼生产。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按利用水域类型,水产养殖主要分为池塘养鱼和水库养鱼。
北京池塘养鱼主要分布在顺义县、通县、平谷县、朝阳区等平原地区。养殖品种以鲢鱼、鲤鱼、鳙鱼、草鱼为主,约占池塘养鱼总产量的94%。1995年池塘养鱼水面8 133公顷,年产成鱼7461.4万公斤,占成鱼年总产量的92.7%;池塘成鱼平均公顷产达到9 168公斤,居国内先进水平。
水库养鱼包括水库养殖和网箱养鱼。北京市兴建了密云、官厅、怀柔等大、中、小水库84座。水库放养的鱼种主要有:鲢鱼、鲤鱼、鳙鱼、草鱼等。1985年首次从日本引进池沼公鱼发眼卵1000万粒,放入怀柔县北台上水库。到1991年池沼公鱼已在北京六个县(区) 12座大、中水库移植成功。1990年和1991年两次从太湖移殖大银鱼卵投放密云、海子等水库试养,均获得成功。1995年,水库养鱼面积1.4万公顷,产成鱼558万公斤,占成鱼年总产量的6.9%。
1984—1986年,北京市进行网箱养鱼试验。试验水面0.69公顷,其中养成鱼水面0.39公顷,共生产商品鲤鱼35.6万公斤,公顷净产79.5万公斤;养鱼种水面0.3公顷,共生产50克/条鲤鱼种10万公斤,平均公顷产33万公斤。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水库“网箱养鲤高产技术研究”获得成功,开创了利用水库资源发展淡水养殖的新途径。1989年北京水库网箱养鱼水面已发展到7.68公顷,产量516.9万公斤,平均公顷产67.2万公斤。1995年,网箱养鱼水面2.87公顷,产量255.4万公斤,平均公顷产89.1万公斤。
北京历年养鱼水面及成鱼产量情况见表3-5-1。
2.苗种生产。苗种生产包括鱼苗生产、鱼种生产和良种培育。50年代中后期,北京所需鱼苗多靠从南方购进。1960年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在北京地区试验成功,为苗种就近生产,减少长途运输奠定了基础。1995年全市苗种生产水面1 018.5公顷,生产鱼苗38535.4万尾,生产鱼种14 911.1万尾。
表3-5-1 历年养鱼水面及成鱼产量表
单位:公顷、万公斤
年度 | 总利用 水面 | 年度成 鱼产量 | 水 库 | 池 塘 | 湖 泊 | 其 他 |
养鱼水面 | 产 量 | 养鱼水面 | 产 量 | 养鱼水面 | 产 量 | 养鱼水面 | 产量 |
1950 1951 1952 1953 | 7.3 | 0.30 0.33 0.57 0.29 | | | | | | | | |
1954 1955 1956 1957 | 53.3 | 10.10 16.90 19.25 28.50 | | | | | | | | |
1958 1959 1960 1961 | 11 701 3 333 | 44.85 155.30 129.05 121.80 | | 17.30 18.05 32.65 33.80 | | | | | | |
1962 1963 | 26 074 | 86.40 90.25 | | 35.35 28.65 | | | | | | |
1964 1965 | | 73.75 69.40 | 2.1 | | | | | | | |
1966 1967 1968 | | 126.00 182.10 185.00 | | 83.95 127.20 127.75 | | | | | | |
1969 | 20 392 | 181.00 | | 126.10 | | 49.90 | | 5.00 | | |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 20 745 20 980 20 980 21 191 21 278 21 491 21 948 22 579 | 158.30 211.75 274.00 232.90 301.25 320.85 355.00 280.50 | 19 169 19 495 19 495 19 574 19 618 19 660 19 768 20 403 | 108.45 132.95 192.50 163.40 203.90 210.15 237.85 142.05 | 1 242 1 152 1 152 1 283 1 327 1 498 1 848 1 871 | 43.50 73.80 63.50 59.50 86.10 102.30 107.15 127.50 |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05 | 6.35 5.00 18.00 10.00 11.25 8.40 10.00 10.95 | | |
1978 1979 1980 | 17 195 16 231 16 170 | 178.60 276.10 403.70 | 15 078 13 973 13 978 | 32.30 86.80 180.70 | 1 816 1 958 1 915 | 129.00 165.70 194.30 | 301 300 277 | 14.60 14.00 17.40 | 0.13 | 2.70 9.60 11.30 |
1981 1982 1983 | 16 260 16 267 16 701 | 424.50 379.40 551.60 | 13 971 13 867 14 102 | 183.90 103.30 147.10 | 1 979 2 088 2 321 | 220.30 259.50 392.20 | 310 312 278 | 9.80 10.40 9.20 | 0.6 0.3 0.4 | 10.50 6.20 3.10 |
(续)年度 | 总利用 水面 | 年度成 鱼产量 | 水 库 | 池 塘 | 湖 泊 | 其 他 | 养鱼水面 | 产 量 | 养鱼水面 | 产 量 | 养鱼水面 | 产 量 | 养鱼水面 | 产量 | 1984 1985 1986 1987 | 17 458 19 030 20 651 21 664 | 1 010.50 1 599.10 2 202.70 3 000.00 | 13 793 13 687 13 824 13 941 | 195.20 183.00 102.80 108.00 | 3 333 5 019 6 409 7 366 | 799.80 1 392.90 2 026.40 2 745.30 | 331 324 417 357 | 10.80 7.70 9.80 13.00 | 0.3 0.2 | 4.10 15.50 63.70 133.70 |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22 637 22 617 22 530 22 523 22 552 22 817 22 838 22 161 | 3 900.50 4 600.60 5 108.30 5 570.46 6 383.73 7 024.65 7 633.09 8 050.14 | 14 100 14 185 14 139 14 073 14 207 14 203 14 248 14 017 | 145.60 134.30 224.30 585.10 558.61 643.79 754.69 558.05 | 8 179 8 069 7 966 8 041 7 937 8 206 8 370 8 138 | 3 423.70 3 954.90 4 460.50 4 947.30 5 794.40 6 361.80 6 858.50 7 461.40 | 357 359 418 336 401 401 213 | 9.50 16.20 13.20 11.69 7.20 3.10 1.04 | 0.8 6.3 10 6.8 6.6 6.6 6.2 6.3 | 321 .70 495.20 410.30 26.37 23.52 15.96 18.86 30.69 |
|
说明:
1.1959年密云水库统计养鱼水面2万公顷。据1980年水产资源调查,密云水库总库容水面1.87万公顷,正常水位养鱼水面0.9万公顷,最低水位养鱼水面4600公顷。
2.1977年以前,北京市总利用水面包括官厅水库0.8万公顷。1978年官厅水库划归河北省0.53万公顷,北京市为0.27万公顷。自70年代初,北京市开始培育优良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兴国红鲤、团头鲂等。80年代引进了德国镜鲤、尼罗罗非鱼。通过品种优化,德国镜鲤与兴国红鲤杂交一代生长速度比德国镜鲤生长快42%,比兴国红鲤快35%。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杂交一代,雄性率达到90%。
3.名优水产品养殖。北京养殖的名优品种主要有:淡水白鲳、鲫鱼、鲶鱼、叉尾鱼、黑鱼、罗氏沼虾、虹鳟鱼、甲鱼、尼罗罗非鱼、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道纳尔逊氏优质虹鳟、加州鲈鱼、池沼公鱼、欧洲鲟、大银鱼、鳜鱼、梭鱼。1995年名优水产品产量717万公斤,占淡水鱼总产量的8.9%。
4.鱼病防治。北京地区常见鱼病主要有34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病1种;由细菌引起的鱼病10种;由真菌引起的鱼病2种;由藻类引起的鱼病5种;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16种。常见鱼病均有防治措施,治疗效果较明显的有30种。其中鲢鳙鱼打印病治愈率达90%以上;鲤鱼白云病治愈率达80%;虹鳟鱼小瓜虫病通过药物治疗有效率达70%。
5.鱼用饲料生产。五六十年代,淡水养殖以天然饵料为主,人工饲料为辅;70年代,已开始用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养鱼;80年代,采用配合颗粒饲料喂养,鱼产量大幅度提高。配合颗粒饲料使蛋白利用率提高到30.5%~55.7%,每饲养1公斤鱼,蛋白质消耗372.5~441.5克,蛋白利用率4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拥有万吨级鱼用颗粒饲料厂两座,中、小型鱼用颗粒饲料机组331台,年产鱼用饲料93 18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