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海水养殖良种繁育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海水养殖良种繁育 (一)海水养殖良种繁育山东省海水养殖中的贝藻养殖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开始,建国后养殖品种逐年扩大,养殖面积不断增加。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表6-4-2 1988—1990年全省对虾育苗情况表
4.扇贝。 ❶栉孔扇贝。山东沿海盛产栉孔扇贝,60年代前自然资源相当丰富,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滥捕和海况的变化,资源严重衰退,产量急剧下降。自1974年开始,山东省在50年代对栉孔扇贝繁殖和生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栉孔扇贝人工育苗的试验研究,并分别培育出一定数量的稚贝。1979年,山东省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水平为每立方米水体出稚贝1.5—2万粒。1989年,全省栉孔扇贝育苗水体26 450米3,出商品苗321 600万粒。1990年育苗水体29 790米3,出商品苗556 000万粒; ❷海湾扇贝。海湾扇贝养殖周期短,生长快,适用性强。1982年开始从美国引进,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经过人工控温蓄养,于1983年室内人工育苗成功。1984年小范围海区(3.4亩)试养成功,当年亩产3 000多公斤。1985年,在乳山县海珍品养殖试验场进行大面积生产性育苗,150米3水体,生产5毫米以上的苗种3 700万粒,于7月份供胶南、乳山、荣成、环翠、烟台、蓬莱、招远等市(县)的50多个单位投放养殖,养殖面积387亩,单产2 500—3 000公斤,亩产值8 000—10 000元。1989年,全省海湾扇贝育苗水体21 306米3,出商品苗225 338万粒;1990年育苗16 432米3,出商品苗249 360万粒; ❸虾夷扇贝。属冷水性品种,原产于日本,80年代大连率先引进试养,山东省长岛县于80年代中后期由大连引进试养。1990年,该品种已在长岛、环翠、荣成等县、市进行海底增殖,在当地已成为一种资源被保苗。 5.滩贝。山东沿海滩涂面积广阔,滩贝蕴藏丰富,主要品种有杂色蛤、文蛤、泥蚶、四角蛤、牡蛎、螠蛏、竹蛏等。山东沿海渔民养殖滩涂贝类历史悠久,早在一二百年前,文登市张家埠港的渔民就筹集自然生长的泥蚶,进行人工撒播护养,以后荣成、乳山、即墨等地亦仿效养殖。1949—1955年,除群众性养蛤之外,建有文登市张家埠养殖场和俚岛养殖场,以养殖泥蚶为主,进行滩贝养殖。1956年以后,山东泥蚶全部归群众养殖。到1958年,泥蚶养殖面积约8 000亩。其他滩贝如蛏类、蛤类、牡蛎等都以护养为主,1958年在寿光羊口试养螠蛏50亩,在日照试养杂色蛤100亩,在胶南试养牡蛎100亩。进入60年代,滩贝养殖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1966—1978年期间,由于滥采,滩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以后,滩贝养殖开始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省护养8万多亩,产量4 000多吨。山东滩贝养殖基本上是群众性的,养殖方式有护养的,有整畦播苗精养的,后者发展迅速,已成为发展的主流。经济效益较好的有杂色蛤、缢蛏、牡蛎,到1990年全省滩贝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8万亩,产量达8万吨。 6.裙带菜。本世纪30年代前,山东沿海没有裙带菜。30—40年代,裙带菜先后被移植于胶州湾和烟台港内。青岛的裙带菜是从朝鲜南部的济州岛移石投置进行移植的,烟台的裙带菜则是从大连移植的。60年代前,裙带菜靠移植扩大养殖面积,人工采孢子育苗试验虽有所成功,但不能用于生产。1961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根据水产部下达的课题,进行了裙带菜海上育苗的研究,当年在青岛福岛湾海上筏式培育裙带菜幼苗31万株,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人工方法培育出的裙带菜大量种苗。1962年,他们又进行了室内常温下人工育苗试验,在25米2的育苗池中培育出裙带菜幼苗30万株,室内常温育苗获得成功。但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限制,裙带菜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直到1987年以后,日本裙带菜市场向我国提出发展裙带菜养殖的要求,加上室外半人工采苗技术的成功,威海、烟台两市裙带菜养殖迅速崛起。到1990年,全省裙带菜养殖面积已达7 000余亩,产量达5 600吨。 7. 巨藻移植。我国沿海向无巨藻分布。1978年5月至9月间,黄海水产研究所派员随国家水产总局考察组从墨西哥成功地引进了巨藻幼苗和孢子体,借助于海带育苗的经验,在墨西哥采到了巨藻孢子,继而在青岛培育出近10万颗巨藻幼苗。1979年,以这些幼苗为材料分别在青岛、俚岛进行了培育试验。1980年巨藻移到长岛南隍城岛。1983—1984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南隍城岛的香炉礁和里脊庙两海区,分别潜绳悬养12行和16行,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生长良好。 8.海珍品。 (1)海参。山东养殖海参品种为刺参,1972年人工育苗初获成功,1974年烟台市水产研究所模拟自然海区的特点,用卵石改造培育池环境,用从自然海底取来的腐泥作为变态后进入底栖生活的稚参饵料,在27米3的水池中育成17.4万头稚参,在当时属国内最高水平。1973—198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胶南、崂山、蓬莱进行中试,使300—500米3的大水体单位水体育苗量稳定在3 500—4 000头(体长1厘米以上)。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也从1978年到1983年就亲参的选育、产卵、孵化、搅动培育、选用饵料和合理的投饵量进行了研究,1981—1983年在20米3的水体中,育成参苗92 616头,平均体长1.23厘米,平均4 630头/米3,并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育苗工艺。 (2)鲍鱼。属珍贵海产品种,生活在水深、流大、海藻丛生的岩礁上,自然分布面窄,产量低。自1958年开始对皱纹盘鲍进行人工育苗研究。1973—1974年,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在我国首次获得鲍鱼育苗成功。1980年,山东省海水养殖所利用简陋的设备,用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亲鲍集中排放精卵,获受精卵1 562万粒,培育出壳长0.5—2厘米的稚贝2万余个。1981年,即墨县水产局盘龙庄育苗室,培育出2.5—5毫米的稚贝104 600个。1985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164米2的16个水池中共育出幼鲍49万只, 平均2 900只/米2, 其中壳长8毫米的幼鲍占66.7%, 并采用循环升温的操作工艺和综合措施, 使幼鲍鱼室内越冬成功。 ☚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二)淡水养殖良种繁殖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