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汕头市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1950年为省辖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辖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8县和潮州市,以及辖6个区和汕头经济特区。1989年1月,与潮州市(升为省辖市)分治,1991年11月,划出揭阳、揭西、普宁、惠来4县,新置揭阳市,汕头市只辖潮阳、澄海、南澳3县和汕头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扩大为整个汕头市区,市区划分为升平、金园、龙湖、达濠4个(县级)区。
全市土地面积2064. 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8.08公里。1992年末总人口381. 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 94万人。耕地面积5. 34万公顷。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背靠众多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东南面临南海,拥有大小79个岛屿,南澳岛是全市最大的海岛,面积108.9平方公里。在全市陆地面积中,平原占59%,山地和丘陵占38%,沿海低丘和沙滩占3%。汕头市区位于韩、榕、练三江交汇处,地处土壤肥沃的潮汕平原。
境内陆路、水路四通八达,电讯、航空通联国内外。汕头港是中国南方天然良港,已有5 000吨泊位8个和1. 6万吨级过泊锚地2处,广梅汕铁路正在兴建。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创办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发展二、三产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67. 39亿元(当年现行价),农业总产值27. 44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1.45倍。
(1) 科学种田,首创“吨谷市”纪录。潮汕平原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区。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一是粮食亩产连上新台阶。1963年双季稻亩产超过千斤(540公斤)后徘徊不前。1978年后,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在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向提高单产的目标奋斗,并且不断有新的突破。1980年双季稻亩产达到722公斤,1984年达到817公斤,1988年超过900公斤。1987年,汕头市农业部门倡导开展粮食创高产竞赛活动,各地大办高产试验田和丰产片,次年,又举办10村年亩产吨半粮的试验,分别采用最能发挥增产潜力的“稻稻麦”、“早稻晚薯”、“(马铃)薯稻稻”等耕作制度,结果,有9个村达到预定目标,给生产创高产活动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和示范。1989年,首次出现了澄海、潮阳两个双季稻年亩产“吨谷县”。1990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实施“潮汕平原10万公顷吨粮田丰收计划”。1991年,这一计划圆满成功,全市双季稻播种面积3. 63万公顷,平均亩产1 016公斤,在全国首创“吨谷市”纪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比1978年减少23. 5%,但总产量增加6. 6%。二是各类农产品大幅度增加。1992年,水果总产量22. 2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6. 1万吨,肉类禽畜总产量6. 52万吨,分别比1987年增长4. 6倍、4倍和2倍。
(2)创办“四大基地”,发展创汇农业。1984年,汕头市委制定了“抓开放,促发展”和“引进来,打出去”的经济发展方针,决定建设水产、水果、畜牧和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大力发展以创汇为目标的外向型农业。经过几年的组织实施,四大基地初具规模。例如:澄海、潮阳等县万亩柑、潮阳榕江流域的万亩香蕉,汕头市郊和澄海的万亩蔬菜,潮阳、澄海、南澳三县的养虾和网箱养鱼等,都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汕头市养鳗发展联合公司,自办及联办的精养鳗池和烤鳗厂,市水产发展公司的养虾及加工,都是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创汇大户。1991年,年创汇超过100万美元的大宗产品有:鲜冻对虾、鳗鱼及烤鳗、潮州柑、蔬菜、腌制菜、干鲜果、食品罐头、咸水蘑菇、花生仁、冰鲜鱼、活鸡、羽绒制品、草织品、竹制品等15项,其中超1 000万美元的有五项。大批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稀”水果,如龙眼、油甘、橄榄、林檎(番荔枝)、芒果等,正在加速繁育,逐步形成基地。
在发展创汇农业中,逐步形成“有一个拳头产品就有一个专业公司(称龙头企业)”的格局。这些“龙头企业”,对外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对内通过联合或提供服务等途径,把镇、村及农户所办的分散的小型生产基地汇集成区域化、集约化的大型生产基地,收购和出口国际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1991年,全市四大基地的总产值42. 52亿元;种养业基地出口额1. 86亿美元,占全市贸易出口额34.5%。随着创汇农业的发展,1992年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36%上升74. 8%。
(3)发展乡镇企业。1978年后,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加快。1984年,乡镇企业中的加工业被列为发展农村经济四大基地之一,并利用汕头经济特区享有的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以来,乡镇企业总产值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全市形成了塑料制品、纺织制衣、机械五金、工艺美术、果蔬加工、建筑及建材等6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体。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19 618家,总产值39. 95亿元,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49.4%。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9年的70: 20: 10调整为36. 1: 45. 2: 18. 7,占42%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
汕头市是中国人口稠密区之一,在每平方公里的上地上,载育着1 833个人口。人均耕地仅有0.2亩,农业的发展已具有较高水平,1992年的复种指数高达251. 1,农作物亩产量居全省前列。为此,汕头市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搞好交通和能源建设,走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路子,进一步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