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及危害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使蓟县山丘区形成了不同程度水土流失。
1.现状。1987年运用遥感技术航片进行了全山丘区水土流失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本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其形成主要是耕地上面状侵蚀和林草地上的鳞片状面蚀及人为破坏。山区水土流失的程度以中度为主,耕地面蚀以轻度侵蚀为主。根据径流站及小区观测资料推算,山丘区平均侵蚀模数658.7吨/平方千米/年,以流失面积514.035平方千米计算,年土壤流失总量可达22万立方米,相当于土层厚度0.428毫米,按规范指标确定本区属于轻度侵蚀,侵蚀速度是成土速度的8.5~17倍。
2.分布。鳞片状面蚀分布在泃河、漳河、关东河小流域的穿芳峪、孙各庄、逯庄子、官庄城关、小港、下营等乡,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80%,如逯庄子乡境内邦喜公路以北1 466公顷林草地覆盖率仅30%~50%,其他乡虽然林地覆盖率大都达到50%以上,但尚不能完全保水保土,一遇降雨时有鳞片状面蚀发生。耕地上面蚀侵蚀,分布于桥水库南岸的西龙虎峪、五百户、翠屏山、出头岭等乡,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40%~70%。下营、罗庄子两个乡内还有部分8°~15°坡耕地形成耕地面蚀。在京哈公路北侧和宝 (宝坻)平 (平谷)路、津围 (围场) 公路两侧的一些乡镇,因开山采石等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虽面积不大,但分布面较广。
3.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剧,土层变薄,大量的肥沃细粒物质流失,土壤质地越来越粗,逐步由砂土向细砂、粗砂以致砾石演变,导致山区土壤砂化或砂砾化。本区已有1 500公顷耕地由此而林草难于生存,覆盖率低于30%。另有3.866万公顷荒山,由于严重土壤侵蚀,形成岩石裸露难于利用。二是地力减退。据测算本区年流失总土量265 199吨,按本区80年代土壤普查化学分析平均数计算,相当于流失化肥18 567吨。本区5°以上坡地1.16万公顷,已利用为农地果粮间作地或散果地,这样,每年从坡地上流失化肥就有5 364吨,每公顷平均465千克。由于养分的流失,土地肥力减退,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破坏生态环境,使自然灾害加剧。本区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下泄的泥沙淤积水库、塘坝,又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据本区西龙虎峪径流站观测,在本区每年流入于桥水库悬移质输沙量约11.9万立方米,小型水库淤积约28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