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服务和依托城市大工业
金山坚持经济体制改革, 改善投资环境, 扩大横向经济联系, 利用紧靠石化的优势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服务并依托大工业, 使大工业的技术、信息、资源、资金、设备的优势和乡镇企业的劳力、土地、厂房的优势互为补充,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1985年, 金山工业产值7.9亿元 (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比1978年增长2.45倍, 年递增率为19.4%,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94%, 有机械、冶金、金属制品、电子、电器、仪表、纺织、建材、化工、医药、造纸等行业, 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1991—1995年, 金山抓住开发开放浦东和石化总厂等沿海工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做好 “一个有效投入、扩大两个联合 (与大工业和外贸部门的联合, 实现本地区企业之间的联合)、搞好三个依托 (依托科技进步、石化支持和本地资源)、实现四个提高(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品种质量、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1991年,金山遵循服务石化、依托石化、互相支持、共求繁荣的原则,多层次地加强了与石化总厂的友好交往,建立了农工商总公司,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协作渠道。一年中金山向石化地区提供优质猪肉40多万千克,优质鸡蛋100多万千克,优质蔬菜700多万千克,优质大米1 900多万千克。石化总厂在赈灾救灾、经济和城乡建设方面给予金山很大支持。联合开发的项目、提供的原料、资金比以往有较多的增加。据1991年底统计,金山与石化联营、合作的企业共81家,产值3.67亿元。石化总厂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金山经济的发展。
“九五”期间,依托大化工、走联合发展之路又有较大进展。金山与石化在互惠互利前提下,兴办了各类经济实体,如,金山嘴工业区与石化总公司所属企业合作兴办的1.5万吨碳黑项目,该项目占地2公顷,总投资4 0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销售额6 600万元,年利润700万元。金山区亭林镇亭南村和石化腈纶事业部桠力公司合作兴办桠南公司生产电缆桥架,兴办以来运转良好。金山福利企业康利公司承包了石化涤纶部原已歇业的牵伸长丝和弹力丝二个车间和一条生产线,使这几个车间原已下岗的450名工人重新上岗,年产值1亿多元。此外,双方于1999年联办的企业还有:康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金枫固化剂有限公司、上海中企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海棠装潢总汇等等。为了搞好联合发展中的组织、联络、协调工作,金山区政府于1998年11月成立了经济技术咨询委员会石化专家咨询组,咨询组认真开展调研,从各乡镇实际出发,与石化科研成果相结合,以开发石化的下游产品为宗旨,推荐了20多个项目供乡镇企业选择。
1996年10月,上海化学工业区10.6平方公里围海造地工程在漕泾、柘林海涂展开,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1月正式将上海化学工业区列为市级工业区。金山区紧紧地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贯彻“服务、配合、参与、延伸”的工作方针,推进金山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联合发展,建立了漕泾化学工业区和金山第二工业区,谋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