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有线广播的创建与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有线广播的创建与发展

(一)有线广播的创建与发展

山东的农村有线广播,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创建的,到1990年底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6%。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没有发展有线广播,主要是发展收音网。要求县、区建立广播收音站,配备五灯收音机一部,接收天线一付,其任务主要是收抄记录中央电台的新闻,组织群众收听,出版油印小报,收集听众反映。到1954年底,全省农村收音站已发展到1 896处,平均每站每次听广播人数近30人。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省农村有线广播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1955年6月20日,全省建成了第一座县级有线广播站——聊城县广播站。到1956年底,全省有80个县、市建成了农村有线广播站,有2 285个农业社、5 131个村庄通了广播,共安装喇叭1.5万只。
“大跃进”时期, 开始建立公社放大站。到1960年底, 全省建成公社放大站1 338个, 占全省公社总数的93%,广播喇叭达到62万只,通广播的大队达到96.6%,架设广播专线10万公里。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农村有线广播有了发展,广播喇叭发展到610万只。但由于质量和管理上的问题,有70%的村内网路和用户喇叭不合格。1977—1979年三年内,省财政累计拨款490万元用于整顿农村广播,使农村广播网得到改善和提高。
进入80年代以后,全省农村有线广播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以来,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办广播、办电视看作是一种生产力的投入,做到经济发展,舆论先行。这个时期,在农村广播建设上提出的方针是:“建立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并与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联结村村户户的质量高、效能好的农村广播网。”1985—1987年,省、县两级财政拨款484万元,将全省126家县级广播站的陈旧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为提高广播技术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帮助农民改装了音质好、造型美的动圈喇叭300万只,提高了收听效果。省广播电视厅于1987年试验成功广播线路传真、电话、广播“一线多用”,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到1990年底,一线多用的台站发展到80家。
为了促进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从198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把广播站改建为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站改台的条件:
❶宣传质量较高,节目以自办为主,新闻性节目办得好、文艺节目占播出节目的一半,全天播音不少于6小时,全年来稿5 000件以上;
❷事业建设较好,县到乡镇信号传输专业化,质量达到乙级标准,乡镇通播率100%,喇叭入户率90%以上;
❸领导班子较强,熟悉编播业务的人员不少于8人。根据上述条件,经过几年的工作,全省已有76家县级广播站改建为县级人民广播电台。
在海岛、山区、湖区,因交通不便,架线困难,人民群众长期听不到广播。80年代中期,山东省在这些地区创建调频广播电台,解决了群众听广播难的问题。县级调频电台把无线调频广播信号传送到乡镇,乡镇再通过有线广播把信号输送到农户,实行无线和有线相结合完成广播传输过程。到1990年底,已建成县级调频广播电台55家。
“七五”末期,全省农村广播网已发展到一定水平。1990年底统计,全省12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广播站或广播电台,2 404个乡、镇建立了广播站或广播电视台,喇叭总数已达到1 100多万只,占全国喇叭总数的1/8。全省农村有线广播的通播率达到84.2%,喇叭户率达到61%,听广播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农村有线广播   (二)农村有线广播节目设置 ☛
000185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