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保护
1.地面文物调查。文物调查是文物保护管理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的文物调查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1957年,调查范围主要集中于上海市区和近郊区,共调查了历史文物800余处,其中有许多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市通志馆、文献委员会所未掌握的。第二阶段,从1959—1965年,调查的重点是1958年后由江苏省陆续划归上海市管辖的十个县。上海市文物部门对文物进行了复查和鉴定,提出一批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阶段,从1978—1991年。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两阶段文物调查的档案资料多有散失,故上海市文物部门从1978年2月起,对全市境内的文物进行了复查,共查实近、现代文物240处,古建筑及历史建筑物972处,石刻及其他文物52处,市郊文物基本做到了有案可查。
2.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公布的,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能整体移动的文物。自1959年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各区、县人民政府,在各时期文物调查的基础上,陆续公布了200多处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112处,区、县级150处。其中,上海郊区有国家级2处,市级20处,区、县级121处。此外,上海郊区还有市级纪念地点9处,文物保护地点15处,区、县级纪念地点9处,文物保护地点4处。上海郊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分布上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70%以上坐落于松江、嘉定及青浦区。
3.文物管理与维修。上海郊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市、区、县文物管理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有”(有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有标志说明,有档案记录,有保护组织)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1986年10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对国家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各区、县人民政府也相继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出规定,从而规范了文物环境的保护管理。上海郊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采用三种方式:
❶设立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如浦东新区、宝山区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所;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
❷委托区、县博物馆管理。由区、县博物馆组织群众性保护小组和聘请文物保护员;
❸委托使用单位保护管理。由此,上海郊区已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建筑的维修从未间断。至1998年,经过维修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103处(不包括常规性维修保养工程),其中革命遗址18处,名人故居、祠墓30处,古建筑55处。上海郊区的20余处国家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亟需抢救维修的均已得到落实。
4.古遗址调查。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分布有许多古文化遗址。1935年,中国考古界在金山县金山嘴戚家墩发现了上海第一个古遗址。1958年以后,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派出考古专业人员深入郊区各乡镇,通过科学调查及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共发现古文化遗址28处,其年代自距今约6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至汉代,同时在浦东发现一处唐宋时代遗址。这些古遗址的发现,为上海市的考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5.考古发掘。上海郊区的古遗址及古墓葬的保护方针,向以保护为主,配合工农业生产建设发掘清理为辅,同时结合考古研究也进行有计划的重点发掘。40年代以来,上海市共发掘古遗址一万余平方米,清理西周至明清古墓近200座,出土文物5 000余件,许多研究成果,如青浦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成为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上海郊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1)松江唐经幢。松江唐经幢又称松江唐代陀罗尼经石幢,位于现松江镇中山小学内(古代华亭县衙前十字路口),是上海现存最古的地面建筑。据历代方志记载及幢身题记,该幢建于唐代大中十三年(859年),高9.3米,平面呈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共21层组成。其中幢身刻有佛教陀罗尼经文,其他各层分别刻有卷云、海水、莲瓣和狮、龙、菩萨、天王、供养人,以及腰檐、平座、勾栏等建筑构件,通体结构谨严,气势雄伟,雕刻细腻,线条洗练圆熟,人兽花卉形态丰满,极具晚唐艺术风格。松江唐经幢无论是建筑高度,还是石刻艺术,均为我国现存唐代石经幢中的佼佼者。它是研究上海地方历史、唐代石刻艺术以及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88年2月,松江唐经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塔又称松江方塔,位于松江镇中山东路方塔园内。松江方塔始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3年)。该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 共有九级, 总高42.56米, 砖身各层均有木结构腰檐、平座和栏杆。据历史记载, 松江方塔在元、明、清三代时,均有程度不同的修缮。1975—1977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松江方塔进行大修, 发现全塔留存的177垛木斗栱中, 尚有宋代原物111垛, 占62.7%。斗栱的形制, 符合宋《营造法式》 中大木作制度的规定。修缮中还发现三层塔身外墙面绘有宋代彩色跏趺坐佛像壁画两幅。松江方塔是国内极少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北宋佛塔, 也是我国楼阁式砖木结构占塔的杰出代表。“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兴圣教寺塔以其修长的塔身, 平坦的腰檐, 古朴的平座, 被誉为江南最美的古塔。1996年11月20日, 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