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扫除文盲
浙江省早在1929年就相继成立了省和市、县识字运动委员会,建立民众学校。至1931年,全省有民众学校1 712所,学习人数62 169人。但由于措施不力,识字运动收效甚微,全省农业人口中仍有80%以上是文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浙北革命根据地为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而广泛开展的冬学运动,则为农村扫盲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冬学运动利用冬闲时间开办训练班,学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以干部、群众和农村积极分子(青壮年)为主要对象,并以“读书明道理”为口号,把提高农民政治觉悟与帮助农民学习文化结合起来,并颁布了冬学具体办法,保证了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1942年,仅姚南一县,即办有冬学30所,学习人数达1 259人。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军管会即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在全国进行识字教育”的号召,结合生产活动积极开展冬学运动,迅即有22万农民参加识字学习。1950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1950年农村冬学实施办法》,当年培训民师4万余人,有130万农民上冬学。1952年10月,省人民政府建立了浙江省扫盲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推动扫盲工作。自1949年到1953年,全省先后组织了400万农民参加学习,扫除文盲28万人。1954年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要日益迫切,全省有101.6万农民上冬学。后来分批将冬学转为民校,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坚持常年办学。至1965年,全省共扫除了青壮年文盲340.3万人。
1979年后,曾在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顿的农村扫盲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83年,全省有98. 5%的县(市)成立了农工教育委员会,配备有农民业余教育专职干部2 800多人,并在全省推广了组织农村基层干部集中脱盲,举办夜小学,堵住新文盲,发动全日制小学教师和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包教所在村的青壮年农民文盲、半文盲等形式和经验。至1983年底,全省青壮年农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已由1979年的33%下降到16. 38%。与此同时,浙江省教育厅制订了《农村扫盲验收试行办法》,到1986年已有79个县(市、区)、2 876个乡 (镇)经分批验收,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全省少青壮年农民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下降到11.3%。198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通知》,要求“重点提高巩固率,防止复盲和产生新文盲”。1990年,开展配合“国际扫盲年”活动,又成立了由浙江省教委、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妇联等10个单位组成的扫除文盲工作协调小组。各市(地)、县也大多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全社会对扫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到1990年底,全省15—40周岁人口中非文盲人数比例已达到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