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恢复发展时期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年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辽宁省 (当时分为辽东、辽西两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城市工业生产停顿,私人工商业萧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易活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为了建立新的市场秩序,当时的辽东、辽西两省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场管理的指示精神,在尽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恢复和开辟商品流通渠道,恢复和建立农村集市、庙会,组织群众开展短距离物资交流,使两省的集市贸易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51年仅原辽东省就有各类市场221处,基本上是以农产品交易为主。 ☚ 二、改革前30年间的农产品市场 (二)限制发展时期 ☛
(一)恢复发展时期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贯彻“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实行“私人养猪、自产自销”政策,并建立公营配种站,发放贷款,举办耕牛比赛,奖励养牛模范,交流养畜经验,使畜牧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生猪存栏721. 78万头,耕牛存栏416. 3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91.5%和50.4%,猪的出栏量达426. 93万头,增长1.2倍。 在此期间,广东还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制定社员留足饲料地的政策,全省自留地扩大到107万亩,同时规定每头肉猪留粮50公斤,母猪留粮75—100公斤,屠宰税从13%降至8%,肉猪收购价平均提高9%,贯彻“多养多食,少养少食”的原则,为这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二、发展历程 (二)缓慢发展时期 ☛
(一)恢复发展时期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这一时期,由于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生产力获得解放,经济恢复发展较快,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较好时期之一。 1.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从1949年11月到1952年底,贵州全省开展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1949年12月,在城市接管工作基本结束以后,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便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把组织广大农民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动员、组织农民生产备荒,不误农时搞好春耕生产;同时为了解决部分农民的生产困难,发放了农业贷款,清放了积谷。从1950年10月开始,全省陆续抽调干部1万多人深入农村,组织广大农民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反封建斗争,同时鼓励、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51年春,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宣布了“谁种谁收”的政策,公布了对种植烟、棉的奖励办法和种棉损失的赔偿办法,鼓励农民垦复丢荒地和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在部分地区动员群众护林和重点造林,开始了39个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恢复和建设,当年发放农贷粮1.25万吨,贷款113.6亿元(旧人民币)。不失时机地引导、组织农民调剂耕牛、农具和换工互助,较好地克服了生产上的困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与此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省从1951年5月至1952年秋分四期逐步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作了主人,极大地进发出生产热情,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快提高。1952年,全省虽然遭受旱灾,但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好收成,与1949年比较,全省农业总产值由9.11亿元增加到10.30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增加13.03%(按可比价格计算);粮食总产量由296.55万吨增加到344.65万吨,增长16.22%;油料产量由2.69万吨增加到3.90万吨,增长44.98%;烤烟产量由5 960吨增加到7 330吨,增长22.99%;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由246.8万头增加到269.6万头,增长9.24%;生猪存栏数由287.8万头上升到359.9万头,增长25.05%。耕地面积达188.46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8.66万公顷。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数量增加67公斤。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16.1%,比1949年提高5.5个百分点。猪牛羊肉总产量达7.71万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2%,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5.1%,油料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3.1%,烤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7.1%,大牲畜年末存栏数平均每年递增3%,生猪年末存栏数平均每年递增7.7%,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水平。 2. 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农业生产建设任务。在完成民主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之后,全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遵循党中央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和政务院关于编制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精神,结合贵州实际,确定了以发展农业为重点的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要求,全省农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农、林、牧相结合的方针,以增产粮食为主,积极发展烤烟、油料、麻类等经济作物,大力营造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和培植各种经济林木,大量繁殖牛、马、猪、羊等牲畜,同时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重点兴修一批蓄水、防洪、提灌工程。 这 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 (1) 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冬,中共贵州省委召开了地委书记联席会议,决定把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到1954年6月底,全省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26.5万多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64%。同时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底,全省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6 341个,由于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55年下半年起,合作化步伐加快,到1956年1月基本完成了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1957年春耕生产以前又基本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在贵州的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前期的工作比较注意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期由于忽视了贵州农村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工作粗糙,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以致在较长时间里影响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了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从1952年起,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多。1957年达到1 065万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8.9%,比1952年的63万元增长15.9倍。5年内,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达2 480万元,占全省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的7.3%。从1953年起,全省开始新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设,陆续建成或基本建成了平坝羊昌河、遵义洛安江、桐梓天门河、思南戴家沟、贵定汉山敦、麻江鱼洞河等引水工程,以及一批蓄水、防洪和提灌骨干工程。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初步发展,到1957年底,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8万公顷,比1949年增长46.3%,比1952年增长23.0%,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3%。 (3) 农业机械有了一定发展。一些地区新建了拖拉机站和机耕农场。农用载重汽车和大中型拖拉机也开始服务于农业生产,1957年计有大中型拖拉机55台(混合台)、农用载重汽车18辆。农村电气化建设与化学化建设也开始起步,农村用电6万千瓦,化肥施用量1 000吨(实物量)。农业科学技术和推广也取得了一定成绩。5年内,全省组建36个专业性技术辅导站,在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综合性的技术推广站,改造了省畜牧技术试验场和奶牛场,加强了对育种工作和兽疫防治工作的领导。同时,林业工作重点开始由普遍护林转到大力造林,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以及栓皮、杜仲等经济林均有发展,造林面积一年比 一年扩大。1957年,全省造林面积达到13.2万公顷,是1953年的14.5倍。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和营林地的调查工作也开始进行。 这一时期,由于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95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261.46万公顷,比1952年增加31.4%,粮食总产量达到535.6万吨,比1952年增加55.4%,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23.6公斤,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占有粮食301.5公斤的7.3%,粮食亩产142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97.5公斤高45.6%;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57年同1952年相比:油菜籽产量达8. 26万吨,增加4. 61万吨,增长1. 26倍;烤烟产量达3. 92万吨,增加3. 2万吨,增长4.44倍;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达373. 0万头,其中牛341. 7万头,年末生猪存栏数615. 0万头,年末羊存栏数79. 1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12. 1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38.4%、39.0%、70.1%、77. 0%和57.1%。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15. 47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50. 2%,平均每年增长8.5%。1957年同1952年比较: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量增加270. 5公斤,增长44.8%,平均每年增长7.7%;生产油料量增加9.44公斤,增长1. 38倍,平均每年增长19%;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增加72. 2元,增长40%,平均每年增长7%。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经济 (二)曲折徘徊时期 ☛
(一)恢复发展时期 (一)恢复发展时期1950—1957年广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为了尽快修复被国民党军队溃逃时破坏了的公路和桥梁,以适应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迅速恢复交通,积极配合肃清匪患,发展生产,巩固人民政权”的动员令。各级人民政府和公路交通部门组织修路大军,开展大规模的抢修公路、恢复交通运输工作,重点是对原有公路进行全面整修、恢复和改建、扩建。全省从1950—1952年的3年时间,全部完成了修复旧线通车任务,并改建公路899公里,使通车里程达5 068公里,营运客、货汽车1 078辆。 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公路建设省人民政府提出“有重点地恢复、改建和新建具有国防、政治、经济等价值的主要干线,修建联通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的方针,于1953年首先将广西边境凭祥至水口公路按五级公路进行改建,在靠凭祥端开凿隧道一处,成为广西第一个人工开凿的公路隧道,全线在1954年建成,是广西第一条达等级公路。与此同时,各地相继修建了一些县乡主要公路干线。 1956年2月,广西贯彻国家交通部制定的“依靠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方针,掀起了解放后第一次筑路高潮,其持续时间从1956—1957年,共建成公路3 690公里,是广西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公路最多的两年。并且注意把修建与管护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公路建设的质量。到1957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9 634公里,比1952年增长90.1%,其中铺装砂石磨损层和保护层里程2 082公里,晴雨通车里程占总里程的比重由1952年的22%提高到64.5%。一些偏僻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历来不通汽车的那坡、天峨、凌云、乐业、凤山、融水、金秀、资源、昭平、上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偏僻山区县,也修通了公路。 ☚ 一、公路运输 (二)曲折发展时期 ☛
(一)恢复发展时期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年,全省有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2 625个,从业人员3 135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大力发展国营商业、合作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对个体手工业者采取订货、收购等形式帮助其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个体商贩通过整顿市场,登记发照,开展物资交流等方式帮助其恢复经营,个体工商户得到迅速发展。到1953年网点发展到3 188个,比1949年增长21.5%,从业人员3 909人,比1949年增长24.7%。 ☚ 三、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00026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