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环境
1.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是否充足及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否良好则是重要因素。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断随农作物的产量一起被带走,如不进行施肥补充,或者补充不足,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一方面,由于化肥所含养分比较单调,特别是缺乏一些微量元素,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缺素症;另一方面,农家肥投入不足,引起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到1991年,全省60%的耕地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70%的耕地速效磷含量不足10×10-6,50%的耕地严重缺磷,30%的耕地含氮量在0.05%左右,地力相当瘠薄。
土壤中无脊椎动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对废物的分解和物质循环、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土壤中无脊椎动物及微生物大量死亡,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又一原因。
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6.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2%,其中土壤受到严重侵蚀的约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23%左右。每年仅山丘区流失土壤就达1.2亿吨,流失氮、磷、钾肥约100万吨。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往往又引起下游地区土壤沙化,造成土壤肥力的进一步下降。
2.化肥污染。化肥对水体污染主要是氮肥施入土壤后,硝态氮不能被土壤中的胶体吸附,随土壤水向下渗透,引起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增高。据统计,全省每年施用化肥在1 300万吨以上,其中有25%的氮素即300万吨左右被水淋失走,造成水源污染。监测表明,监测点地下水中硝态氮平均含量为10毫克/升,部分地区达18~37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达1.84毫克/升,部分地区饮用水中氨氮浓度竟超标100倍以上。这种状况不仅对农业灌溉不利,对人畜的健康也存有潜在危害。
化肥对土壤及植物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氮肥和磷肥的污染。残留在土壤的氮肥可引起土壤亚硝酸根离子等污染,全省土壤受铵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的污染面积在逐年增加,这些离子及其化合物都是很强的致癌和诱发多种严重疾病的有害物质,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造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的浓缩最终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大量磷肥还会降低土壤里活动锌的含量,造成植物缺锌,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给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土壤中活动锌的缺乏又可提高植物对镉的吸收,这些含镉高的植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慢性中毒症和肺、肾部位疾病及生殖异常。
3.农药污染。全省农药使用实物量每年都在4万吨左右,这些农药有25%左右达到目标作物上,仅有1%左右接触到害虫,其余大约有40%~60%的药剂降落在地面上,5%~30%的药剂飘浮在空气中,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和作物的污染,其结果最终影响到农产品品质,危害人畜健康。
据监测分析,全省粮食中六六六检出率83%~100%,超标率0~8.3%;DDT检出率29%~50%,超标率为0~1.2%;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检出率3.1%~10%,超标率为1.6%~8%。植物油中六六六检出率达100%,超标率为12%~19%;DDT检出率为12%~70%,超标率为0;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检出率、超标率均为0~7.7%。蔬菜类六六六检出率85%~100%,超标率0~25%;DDT检出率0~52%,超标率为0;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检出率21%~50%,超标率为0~13%。瓜果类六六六检出率73%~94%,超标率为0;DDT检出率30%~34%,超标率为0;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检出率8.7%~25%,超标率8.7%~11%。畜产品类六六六检出率90%~100%,超标率0~20%;DDT检出率64%~66%,超标率0~9%;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检出率3%~19%,超标率0~19%。
4.农膜污染。农膜是一种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既不能被生物吞食分解,又不能在自然条件下氧化降解,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土壤毛细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和养分的运转,使土壤的水、气通透性变差,植物根系发育受阻,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造成作物减产和对土壤、农产品的污染。
据近几年对蔬菜、西瓜、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225个试验点监测,田间农膜残留量最低2千克/亩,最高为15~20千克/亩,平均5千克/亩。这些残膜72%分布在0~15厘米耕层,12%分布在10~20厘米耕层,6%分布在20~30厘米耕层。随着农膜残留量的不断增大,其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将逐步加大,减产量可达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