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规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规律

(一)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规律

湖南省土壤各类质地占土壤总面积的百分数为: 沙土2.44%, 壤沙土24.72%, 壤土32.52%, 壤黏土27.99%, 黏土12.33%。
1.土壤形成、发育
。一般来说, 土壤是在高温多湿的气候, 丘山较多的地形, 多种成土母质的高度风化, 长期生物循环和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1) 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湖南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 在这种高温多湿的条件下, 致使湖南的土壤分布属于红、黄壤地带。气候在土壤形成中主要产生如下的影响:
❶由于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很大, 为母岩的强烈物理风化作用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冬季冻融频繁更促使了岩石的破碎。这样, 使得在不同母岩上易于形成比较厚的风化壳,特别是像花岗岩、砂岩等更易于形成较厚的土层。
❷由于高温多湿,化学风化也比较强烈, 许多原生矿物被分解, 生成了高岭石、三氧化物等次生矿物, 同时雨水多, 淋溶作用强, 二氧化硅也移动, 相对地产生富铁铝作用, 因而湖南省地带性土壤硅铁铝率比较低, 酸性大,盐基饱和度低。
❸由于雨水较多, 且强度也较大, 因而容易造成土壤冲刷, 特别是当坡度较大时,只要植被稍被破坏就发生冲刷, 因此坡地土层往往较薄。
(2)地质地貌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湖南省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在内外应力长期交互作用影响下, 地表形态变化多端。地势的高低差异, 制约着水、热和植物的分布, 从而影响各类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海拔50米以下, 为湖南省洞庭湖的湖积平原地带, 光、热、水十分丰富, 多发育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潮沙泥、紫潮泥、青紫潮泥、河沙泥田和潮沙泥土、紫潮土、河沙泥土等土壤类型; 海拔50~100米, 包括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两岸的平、岗地段, 光、热比较丰富, 水利条件好, 多发育成土层较厚的河沙泥田、红黄泥田及河沙土、河沙泥土、红黄泥土等土壤类型; 海拔100~300米, 主要是丘、岗和溪谷平原及山地坡麓地带, 水、热条件较好, 多发育成黄泥田、红黄泥田、青夹泥田、麻沙泥田与红壤类型; 海拔300~500米, 主要是低山地带, 多发育成黄红壤;海拔800米以上为中山和山原, 气温低, 风力大, 冰冻期长, 多发育成黄壤、暗黄棕壤及山地草甸土, 垂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地质地貌在湖南省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❶地貌不同导致水热差异, 形成了土壤在地区上的差异, 在热量较少而湿度又较大的地区, 由于水化作用而产生黄壤, 而热量较多湿度较小的则生成红壤。所以湖南省的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等主要差别。从雪峰山东麓坡脚以西的山地海拔300~500米以上及东南诸山海拔500~700米以上为黄壤, 而在马蹄形盆地中气温较高、湿度较低则以红壤为主。
❷地貌还导致了土壤垂直分布的差异。在山区由于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布不同, 土壤由低到高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及山地草甸土几个土壤垂直分布带。也由于地貌不同, 随着坡度大小而影响到土层厚薄。在一般情况下, 坡地由于重力作用以及水的随坡运动导致土粒向下坡运动, 所以坡地土层薄, 而且坡度越大而土层愈薄, 坡脚及平原则土层较厚。
❸地质条件加速或延缓土壤形成过程, 形成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的差别。各个地质时代生成的岩石条件不同, 因而这些岩石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例如岩石的抗蚀性不同, 加速或延缓了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 影响到土壤形成过程, 也影响到土壤的性质。在湖南省岩石中,碳酸盐类岩石 (如各种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硅质灰岩等) 所含盐基较多, 而且在全省占的面积很大, 约5.44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25.66%)。这些岩石及其风化物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地带性土壤, 即湖南省的酸性土壤。在成为地带性土壤之前, 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岩的特性, 如碳酸盐含量, 因此形成为岩性土如幼年土。因此, 湖南省各种类型石灰性土壤均是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 有的也显现了某些地带性或地区性土壤的特征。
(3) 植被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湖南省主属常绿阔叶林地带, 由于水热资源充足, 地形又复杂, 因而植被类型多, 植被资源丰富。植被对于土壤形成的作用是很大的:
❶植被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据测定,在红壤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下, 每年每公顷的枯枝落叶有7 500余千克 (干物质), 这些有机物经过分解后可以向下移动, 也可以顺动物穴向下移动而丰富了表土中的有机物, 使表土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同时, 地面是经常聚集了一层枯枝落叶层, 有时并在枯枝落叶层与表土层之间形成腐蚀的有机质层。在草本植物牛长的条件下, 则由于根系的生长和死亡, 也使土壤有机质得以富集。由于植物种类不同, 有机质的构成也是不同的, 从而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的质与量。
❷植被使土壤中的矿物质营养增加。随着植物根系从土壤深层吸收上来的各种矿物质养分构成枯枝落叶, 而回到土壤表层, 使表土中矿物质养分得到积累。由于植物种类不同, 所吸收的养分种类也不一样, 所以通过植物富集在表土中的各种矿物质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❸植被促进了土壤的淋溶作用。同样的降水量在有植被的情况下与无植被的相比, 渗入到土壤中去的水量完全不同。无植被时降水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地表径流而流失, 而在良好的植被下, 由于枯枝落叶层具有极强的保水能力, 地表径流较少, 使水通过土层缓慢下渗, 极大地增加了土壤湿度和淋溶作用。
❹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土壤运动的总趋势是不断地由地球表面水的循环带入海流, 归于湖泊或大海。但是植物的覆盖可以阻止或延缓土壤运动的整个过程, 把土壤保护下来。
2.土壤分布规律
。湖南省位于亚热带中部, 同属于一个生物气候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由于自然条件复杂, 生物气候条件不仅南北有异, 东西也有不同, 加以东、南、西三面环山, 北部湖泊平原展布, 中部丘岗盆地交错, 地形变化大, 成土母质多样, 以及农业历史悠久, 在土壤分布上既有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 又有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分布。
(1) 水平分布。湖南省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在低山、丘陵和低丘岗地广泛分布着红壤。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量有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之势。随着水热状况的变化, 植被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导致红壤的脱硅富铝化过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湘南是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湘北则是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因此红壤的发育在土壤的脱硅富铝化过程中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而以雪峰山脉为界的湖南省东西部,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和雪峰山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作用, 使东部气候较热湿, 年降水量虽在1 400毫米以上, 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干湿交替明显. 脱硅富铝化过程较典型, 红壤化作用显著, 因此, 红壤分布甚广, 且代表性较强, 是中亚热带红壤典型的分布地区。西部年降水量虽在1 400毫米以下, 但蒸发量小,云雾多, 湿度大, 干湿季节不如东部明显, 土壤的发育除红壤化作用外, 还伴有 一定的黄化过程, 加之板岩、页岩面积大, 以致低山丘陵及中山坡麓成为黄红壤广泛分布之地, 从而形成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红壤向黄红壤逐渐的过渡性变化。
(2) 土壤的垂直分布。湖南省以山丘为主, 其中山地面积约10 487.8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75%, 主要分布于湘东、湘南和湘西等地。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 很多主峰超过1 500米, 山地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湘南的南岭山地, 处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湘北的幕阜山脉 。壶瓶山、顶平山和八大公山等山地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它们的特点, 也明显地反映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上。由于垂直地带土壤是随着山地海拔高度上升, 生物气候条件发生相应变化而形成的, 因此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结构和类型决定于地理位置和山体高度。湖南省中亚热带、垂直带谱的基带土壤为红壤,红壤以上依次是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有明显向云贵高原过渡的特点。湖南省红壤带的分布上限也因山地的地理位置不同, 水热条件的差异, 由北向南呈有规律地抬升, 由东向西有渐降的趋势。如湘南的都庞岭红壤带分布的上限为海拔700~800米, 黄壤带为1 500~1 600米, 以上为暗黄棕壤带, 山地顶部则为山地草甸土带。湘中的南岳衡山,孤山突起, 水热条件变化显著, 黄壤和暗黄棕壤的分布则较低, 海拔750米以下为红壤和黄红壤带, 海拔750~ 1 000米为黄壤带, 海拔1 000米以上则为暗黄棕壤带, 山地顶部由于高度有限, 山地草甸土带不明显。而湘北山地土壤垂直带的分布更低, 如湘东北部的幕阜山, 海拔500米以下为红壤和黄红壤带, 海拔500~800米为黄壤带, 海拔800~1 500米为暗黄棕壤带, 山顶部则为山地草甸土带。
(3) 土壤的区域分布。这种分布虽因生物气候带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主要是在中、小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地质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 土壤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根据湖南省土壤组合的特点分为中域与微域两种类型。土壤的中域分布是由中地形、成土母质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它又分为枝状与环状两种类型。在湖南省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地区, 土壤分布的特征与地形、水系的形态基本一致, 主要沿河谷呈树枝状伸展, 自谷底至丘岗顶部沿谷地形类似的土壤组合, 由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及耕作土壤构成, 称为枝状土壤组合。在湖南省湘西石灰岩溶蚀盆地和洞庭湖湖泊周围, 因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 引起成土母质类型, 水分状况和物质的迁移积累发生相应的变化, 使土壤组合成为逐级不同的环状带结构, 称之为环状土壤组合。土壤的微域分布是小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根据土壤复域的特点, 分为阶梯式土壤复域、园田式土壤复域和围堤式土壤复域。在湖南省丘陵山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根据地形特点, 把坡地改成梯田、梯土. 从而形成阶梯式土壤复域; 在滨湖平原和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区, 随着平整土地、开挖排灌渠道, 修筑道路, 使土地逐渐规格化, 形成园田式的土壤复域。在湖南省的岳阳、常德等滨湖平原地区, 因地势平坦, 且近湖之地较为低洼, 由于长期同洪涝作斗争, 不断围湖造田, 形成了围堤式土壤复域。

☚ 三、土壤类型   (二)潮土 ☛
0001343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