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国民党的和平攻势与内战的全面发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国民党的和平攻势与内战的全面发动

(一) 国民党的和平攻势与内战的全面发动

1945年8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下,抢战胜利果实和战略要地,为发动内战做好准备。8月12日,麦克阿瑟以远东盟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日本政府和中国战区的日军,只能向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投降。美国政府还不惜动员巨大的海空力量,运送国民党军队去抢占战略要地,控制重要交通线。从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美国海空军共运送国民党14个军、8个交通警察总队,总计54万余人。此外,美国政府还直接派遣海军陆战队,在塘沽、秦皇岛、青岛等中国港口登陆,为国民党军队抢战城市和交通要道。在美国的帮助下,国民党共抢占了27处战略要地,随时准备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政治方针和改善民生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广大爱国人士的赞同。中国人民深受战争之苦,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在全国人民和中间党派及势力的强烈反对下,再加上国民党还没有完成内战的军事部署,因此,在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国民党发起了和平攻势。一时,国内充满了和平空气。
1945年8月,蒋介石在重庆三次电邀毛泽东到山城共商国家大计。中共中央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愿与周恩来一同前往重庆,与蒋介石“共商和平建国大计”。8月27日,蒋介石派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乘飞机抵达延安迎接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赫尔利、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从8月27日至10月10日,蒋介石和毛泽东进行多次会谈,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也举行会谈。双方谈判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对待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上。国民党想以“政令军令统一”为借口,取消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中国共产党在驳斥国民党无理要求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让步。10月10日,由周恩来、王若飞代表的中共和以王世杰、张群、张治中为代表的国民党签署了“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对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表示同意,承认“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承认“各党各派的平等政治地位;同意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受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等。但在解放区政权和解放区军队问题上,双方仍然没有达成协议。
“双十协定”并未制止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步伐。10月13日,在蒋介石的“剿匪”密令下,国民党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线向解放区大举进犯,遭到了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1月中旬,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对共产党的全盘战争”的作战计划,准备将全国划分为42个军区。计划在军事部署完成后,在六个月的时间内从全国范围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然后进行分区“清剿”。
但是,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从重庆、成都到昆明,各界人民纷纷起来反对内战。虽然国民党镇压了这些反内战的民主运动,但国民党也深感发动内战的时机还不成熟。政治上的孤立,军事上的不利处境使国民党感到有必要调整对内政策,尤其是对共产党的政策,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国共双方又一次派代表进行谈判。这次谈判是在马歇尔的所谓“调处”下举行的停战谈判。美国政府完全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妄图变中国为它的附庸,造成对苏联的战略包围。为此,美国一方面从经济、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另一方面又敦促蒋介石用政治谈判的办法解决国内问题,企图使中国出现一个以蒋介石政府为中心的稳定局面。1945年1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以美国总统特使的身份来华“调处”国共关系。马歇尔在国共两党的谈判会上向双方提出四点调停方案。经过国共双方的多次商谈,1946年1月5日,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王世杰、邵力子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根据停战协定,1月7日正式组成了由马歇尔、周恩来、张群(后来张治中、徐永昌) 参加的三人军事小组。1月10日,张群、周恩来签署了“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并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领导下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停战协定。军事调处执行部1月14日在北平办公,下设由三方同等人员组成的若干执行小组,分赴各军事冲突地区进行调处工作。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共三十八人,其中国民党代表八人,共产党代表七人,民主同盟代表九人,青年党代表五人,无党派代表九人。会议安排成立了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军事、国民大会及宪法草案五个议题的分组委员会。会议围绕着五项议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军队和政权问题。这次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问题的协议”。这些协议,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贯彻了和平民主的根本原则,基本上符合了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和民主的愿望。但不久,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案就被国民党推翻。
1946年3月1日至17日,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了六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作了“认识环境与遵行政策的必要”的报告,指出“政治协商会议所决定的修改宪草原则有若干点实在与五权宪法的精神相违背,这不仅各地已经感觉到,我个人也有同样的感觉”。“我绝对不会抛弃五权宪法而不顾的”。蒋介石的讲话实际上是要求统一全党认识和行动方针,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制度。因而会议通过的宣言和其他决议案中做出了许多违反政协决议原则的决定,表明了国民党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的决心。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蒋介石加紧部署全面内战。其作战方针是,集中兵力,迅速消灭关内人民解放军主力,控制津浦、平汉线两条交通大动脉,稳住江南,确保华北。在消灭中原解放军后,进攻苏皖解放区,再进攻延安、分剿山东、平定华北,然后转向关外,消灭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统一”全国。为此,国民党政府大量地调集军队,到6月底,已调集80%的兵力到各战区前线,做好了进攻各解放区的准备。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1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围攻,并向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

☚ 五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亡   (二) 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
000000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