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发展岩溶贫困地区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发展岩溶贫困地区农业

(一)发展岩溶贫困地区农业

岩溶地貌是文山州最主要的地貌形态。全州2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这类地区,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根据岩溶地区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林衰、水枯、山穷、土瘦的特点,文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两个坚持、作好三篇文章”发展岩溶地区农业的思路,即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食生产;依靠科学技术作好提高水稻单产、提高旱地作物尤其是玉米单产、提高复种指数三篇文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1)学习西畴精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西畴县是文山州最典型的岩溶地区贫困县。全县1 50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裸露半裸露的岩溶面积占75.4%,农民人均耕地0.06公顷,山大石头多,水利化程度低。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9元,有粮165千克。为改变这种状况,西畴县人民提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用炸石造地、砌石垒埂的办法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991—1993年的3年间,全县建成“三保”台地1 564.2公顷,修通乡村公路398条共1 300多千米,70个行政村(办事处)和70%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93.45千米,低压线2 288千米,全县96%的农户用上了电。组织群众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修建小水窖(池),全县70%的农户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西畴精神”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也鼓舞了全州各族人民,并以此为榜样,持之以恒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八五”期间,文山州累计投入2.45亿个工日,投入资金1.77亿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平方千米,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0万件。1997年全州水利化程度达到35%,比“七五”期间提高10个百分点,有效灌溉面积7.53万公顷,累计建成不同层次的高产稳产农田8.57万公顷。同时,把山区治水、通路、通电工程作为山区开发的首要内容和基础条件。1985—1995年的10年间,架设输电线路1.8万千米,修建公路287.7千米,修建人畜饮水工程7.84万件,解决了81.93万人、47.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2)推广丘北经验,发展粮食生产。丘北县在推广农业科技中实行技术、资金、物资配套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1987年得到了农业部的肯定,被称之为“丘北之路”。1989—1991年3年间,文山州委、州政府连续召开全州科技兴农大会,总结推广丘北经验。到1997年,从州到乡都设有专抓科技的副州长、副县长、副乡长,州县两级均建立农技推广中心和“五站”(农技、植保、土肥、经作、种子站),全州115个乡(镇)中有114个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村(办)聘请农科辅导员,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以粮食为主举办综合试验示范区,全面开展农村科技集团承包,层层签订生产、项目责任书;以“两杂”推广为中心,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在稳定水稻面积的基础上,重点转向旱作,推广杂交玉米,提高单产。同时,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发展冬季玉米、大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作物面积。由于改革、完善了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得到较快的推广应用,1988—1997年的10年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1995年杂交玉米种植3.08万公顷,杂交水稻种植4.71万公顷,比1978年分别增长26.2倍和84.2倍,杂交水稻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74.2%;复种指数由160%提高到189%,粮食平均亩产161千克,增33%。1997年粮食总产量89.28万吨,分别比1952年和1978年增长83%和64.1%,人均粮食产量286千克。

☚ 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二)抓住战区恢复建设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000009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