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历史背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历史背景 (一) 历史背景(1)全省扶贫开发已经取得两大战役的初步胜利,高少地区的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起来。1983年以来,全省农村以解决温饱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基础建设,狠抓扶贫开发,使农村经济连续7年实现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增产,为稳定地解决群众温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省贫困面大幅度下降。已经解决温饱的地区,开始向集中连片发展商品经济的阶段迈进。总的来看,全省扶贫工作的形势是好的,步子是稳妥的,路子是对头的,目标是明确的,发展是健康的,成绩是显著的。省委、省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次扶持,分区域开发,分步骤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已成功地组织了两大战役。第一战役是从1983年开始的“两西”建设,贯彻“兴西济中”的方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集中解决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20个干旱县的温饱问题和河西地区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开发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使这一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个战役从1986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集中解决以庆阳老区为代表的26个贫困县农民的温饱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 已初步建立了一批粮、油、林、果、畜、禽基地,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启动了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活力。特别是老区建设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以地区来讲,庆阳地区的5县1市,平凉地区的2县1市,1989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纯收入超过300元,人均占有粮食均在300公斤以上。从总体上看,老区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相比之下,沿西秦岭、太子山、岷山周围的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临潭、卓尼、舟曲、和政、积石山、临夏、武都、宕昌、西和、礼县、渭源、岷县、漳县、武山、甘谷、张家川等16个贫困县(其后又陆续增加了康乐、广河、清水、文县、康县等5个县,共21个县),由于制约因素太多,解决温饱的难度很大,已成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攻坚的主战场。这就是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动员全省、全社会的力量,将要进行的第三个扶贫开发战役。这一战役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可以这样说,扶贫开发的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之时,就是全省农村面貌根本改变之日。 ☚ 四、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战 (二) 准备工作 ☛ (一) 历史背景 (一) 历史背景1958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1月召开的杭州会议、南宁会议精神,部署全面 “大跃进”。会议认为,在全省1957年冬、1958年春群众性兴修水利运动和1958年全党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兴起后,农村已经出现了全面跃进的新形势,提出要迎接农业大跃进的到来。这一年,省委在全省农业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农村工作几个问题的报告》中要求:“力争在苦战三年期间,满足人民对于各种主要农产品,包括粮、油、肉、糖、烟、棉、麻、丝等的需要,并且逐步贯彻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浙江省计划委员会制订的《1958年到1967年工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还分别就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农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指标计划。1959年全省连续发动“春花千、五、万”(即大小麦亩产500公斤,油菜籽亩产250公斤,绿肥亩产5 000公斤)和“早稻双千斤”(即早稻亩产1 000公斤)的运动,并且逐级下达任务,要求完成。全省各地也纷纷制订高指标的农业生产计划,甚至层层加码,上报下达,在全省刮起一股 “高指标”风。 ☚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二) 最早建立的两个公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