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卫生防疫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号召人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接种生物疫苗,控制传染病。全市组织1300多名医务人员,深入农村普种牛痘,不到一年时间种牛痘71万人次,迅速控制了天花。1949年本市城乡发生天花人数为225人,死亡109人,1950年1—5月发病人数降至11人,5月以后本市再没有发生天花。为了消灭霍乱,动员群众,讲究饮食卫生,改善环境卫生,坚持“四要、三不要”,并接种霍乱疫苗,每年接种人数达到50万人左右,基本控制住古典型霍乱的传播和流行。50、60年代有数例霍乱传入病例,由于预防措施落实,没有造成蔓延。
60年代初,农村卫生防疫工作转向以“改水”、“管粪”为重点的“两管五改”。“文革”期间,下放农村的卫生人员,带领农民开展改良厕所,高温堆肥,修沼气池;改造大口井,修建无塔式简易自来水和压机井。农村改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0年代末,本市农村70%的饮水井得到改造,有2 800多处改造成了简易自来水,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细菌指标合格率由改水前9.7%提高到57.8%。粪便管理工作也有进展,基本消灭了“边茅圈”,修建沼气池3万多处,经过发酵的粪便中蛔虫卵减少了95%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在改水、儿童计划免疫和地方病防治工作方面成绩显著。农村饮水问题基本解决,80%的农民喝上了自来水,没有安装自来水的村也使上了压机井或有卫生防护措施的大口井。饮水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大幅度下降,如痢疾发病率50年代为2883.89/10万,80年代降至1 158.29/10万。
根据全国1982—1990年计划免疫规划,本市制定了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计划免疫保障制度,建立全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远郊县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白破四种疫苗全程接种逐年提高,1982年为58.00%,1986年为77.16%,1990年达到99.00%,1991年至1995年一直保持在99.00%以上。全市脊髓灰质炎发病率1978年为23.30/10万,1984年降为零,并且连续12年没有新的病例。麻疹发病率1978年为2720.96/10万,1992年降为0.82/10万,百日咳、白喉发病率1978年分别为533.5/10万、15.03/10万,1992年降为0.04/10万和零。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监督下的化学疗法治疗肺结核,治愈率有显著提高,远郊区县肺结核阳性病人登记率1978年为61.4/10万,1987年降至19.5/10万,下降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