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是市属局级农业科研机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农业科学院。1962年5月撤院改所,分离成为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归口所属行政局领导。1968年,各所合并,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5年3月恢复院级建制。1983年更名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要任务是:
❶根据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突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特色,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开发研究,以重点解决首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的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在具体科研任务的安排上,坚持以新品种选、引为龙头,以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栽培与饲养技术为主体,并竭力以高新技术武装,不断研究出京郊农业发展所需要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❷大力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开发工作,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科研生产联合体,自办经济实体,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❸加强信息科学、农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决策服务;
❹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编辑出版科学刊物,组织学术活动,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下设10个研究所(室):作物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林业果树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植物保护和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市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牧科技开发中心等。1995年底有职工1 225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677人(高级167人,中级280人,初级182人)。博士生、硕士生共126人,约占科技人员的18%。全院占地118公顷,其中试验地72公顷。科研、办公、生活等用房总面积152 379平方米,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60多台件。固定资产总值超亿元。已经建成植物细胞工程、植物营养生化分析、种子检测实验室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板井村 邮编:10008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要业务机构: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该所下设:冬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选育,小麦、玉米、水稻栽培技术,花生、大麦等其他谷物新品种引选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现有职工132人,其中科技人员83人。
2.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该中心下设:大白菜、番茄、西瓜等主要蔬菜瓜果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蔬菜贮藏保鲜技术、蔬菜品质分析技术、生物技术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该中心具有现代化的试验研究仪器和设施,1995年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国家级蔬菜研究工程中心。现有职工195人,其中科技人员120人。
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该所下设:桃、杏等主要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与栽培、干果类新品种选育、速生绿化树种的引选、果品加工技术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现有职工165人,其中科技人员56人。
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该所下设:鸡病防治技术、瘦肉猪新品种选育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全所职工170人,其中科技人员84人。
5.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和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该所系1984年由原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农业环境保护所合并组建的。下设生物防治技术、作物病虫、草防治技术、农药组配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全所现有职工83人,其中科技人员64人。
6.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和资源研究所。原为土壤肥料研究所,1994年改称现名。该所下设:复合肥技术、测土施肥、内生菌根、山区开发、名特植物资源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现有职工55人,其中科技人员43人。
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该所系1983年由原农业现代化研究室、农业气象室合并组建的(1991年12月农业气象室划归北京市气象局)。该所下设:农业综合发展战略、区域开发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全所职工12人,科技人员8人。
8.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该室系1986年成立的北京市十大高技术实验室之一。该室下设:作物花培育种等主要研究室(或课题组)。全室现有职工32人,其中科技人员24人。
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原为农业科技情报所,1994年改为现名,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书刊管理、主编有《华北农学报》(季刊)、《北京农业科学》(月刊)、《蔬菜》(月刊)等学术和科普刊物。全所职工55人,科技人员31人。
10.北京市农林牧科技开发中心。该中心下设种禽种畜开发部、苗木良种开发部、外经外贸部,全中心职工66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