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干旱和泥石流灾害,是东川农业发展的两大障碍。东川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把治理泥石流和兴修水利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较大成绩。
(1)治理泥石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泥石流灾害是东川农业生产的大害。境内仅小江流域就有泥石流沟113条,水土流失面积1 14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1.7%。较大的泥石流沟有54条,其中危害严重的有12条,大桥河、蒋家沟、石羊沟、黑水河、达德河等危害最烈。小江流域可开发利用的耕地有6 700公顷左右,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2,海拔700~1200米,是一块独特的热区河谷宝地,也是泥石流灾害的主发地带。从1956年开始就进行防治工作,1975年东川市成立了小江整治办公室,组建了专业防治队伍,采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加强了治理。生物治理主要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1989年,金沙江流域“长防工程”的启动,加快了植树造林的步伐。1996年开始打消灭荒山的攻坚战,1978—1997年全市荒山植树造林3.07万公顷,四旁植树1 235.7万株,森林覆盖率由13.3%上升到21.3%。工程治理,采取修筑拦挡坝、谷坊、固床坝、护岸堤、截流沟、排洪道等稳、堵、排措施治理。已对16条泥石流沟重点治理,修筑各种坝960座,护岸堤5.11千米,控制水土流失量282万立方米。小江流域把泥石流治理同耕地开发结合起来,修排灌配套水渠21.4千米,完成坡地改梯地3 800公顷,保护农田867公顷。到1997年,流域内已有耕地4 700公顷。
(2)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从70年代初起,兴建了团结渠等一些水利工程,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坝区旱地用水紧张的矛盾。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东川市委、市政府针对山区乡镇多,山地面积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加大农业投入。每年的冬春季都拨出专款,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河谷区修沟渠、打河坝,治理泥石流,河滩造田,新增农田面积和灌溉范围;在山区找水源、架管道、改梯地、改良土壤等,解决山区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和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特别是1986年在贫困干旱地区的播卡乡修建一批小水窖获得成功,继而推广运用,随后在基本解决生活用水的情况下向生产型水窖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山区用水紧张的矛盾。“八五”期间共修建田间排灌沟渠443条,长32.7万米,其中,“三面光”沟渠373条,长27.39万米;建小水窖、小水池1 445个,蓄水量8.65万立方米;安装管道12件,长1.64万米;新修田间机耕运输道路15条,长12千米,改造建设不同层次的高产稳产农田2 400公顷,其中:吨粮田234公顷;亩产750千克的320公顷,亩产500千克的640公顷,亩产400千克的1 206公顷。到199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 64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 227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3.3%和23.2%;水利化程度达到33.2%。